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重点领域 债市持续发挥融资支持功能
● 本报记者 连润

  ● 本报记者 连润

  

  支持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环境……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更加聚焦服务重点领域,持续发挥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

  服务科技创新

  10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发行不超过23亿元的公司债券“能建YK06”。这是一只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今年以来,科创债发行明显提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今年共发行415只科创债,面值总额4852.71亿元,上年同期发行数据为251只、2781.1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65.34%、74.49%。

  “企业发行科创债有助于拓宽债券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直接融资结构,助力企业在科技创新或转型发展过程中夯实资金基础。”招商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戚铭说。

  今年发行的科创债呈现出票面利率更低、发行期限更长的特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今年新发科创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2.49%,上年同期为3.41%;今年新发科创债平均期限为5.49年,上年同期为3.82年。

  华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继强分析,今年以来科创债发行规模扩大、发行节奏加快,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低息环境下企业积极把握有利的融资时间窗口的结果。

  “融资端政策利好不断释放,精准支持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科技创新领域企业融资。随着相关债券发行久期拉长,供给端期限结构与科创类项目生命周期更加匹配。”万联证券研究报告表示,在支持科技创新和为民企提供增信支持的政策背景下,民企科创债发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创债继续扩容趋势明显。

  支持房企融资

  10月28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光明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投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家房地产企业共发行4只债券,面值总额30.50亿元。

  今年以来,债市支持房企融资作用持续发挥。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2024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券358只,面值总额3055.51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含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与资产支持票据)方面,今年共发行39只,面值总额285.82亿元。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9月,6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458亿元,环比增加17.6%,同比增加25.4%。融资成本方面,1-9月,65家典型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2.99%,较2023年全年下降0.61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部分房企融资环境较此前有所改善,融资支持主体正从企业下沉到具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企的流动性压力。

  助力地方化债

  今年以来,偿还存量债务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一般债持续发行,特殊新增专项债化债方式也在稳步推进。据企业预警通统计,截至10月29日,今年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包括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和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超2万亿元。

  “特殊再融资债券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再融资债券的使用范围,也给予地方政府在债务偿还上一定的选择空间。”中建政研政府投融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滑方方说,地方政府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以低息换高息、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可以有效压降债务成本并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化债长效机制将建立。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此前介绍,为缓解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除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专家认为,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及城投企业短期偿债压力,有利于地方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在这方面,债券市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