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生态

  

  (上接A01版)“京能集团确立了打造绿色京能、数字京能、创新京能的‘三个京能’战略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姜帆表示。

  据了解,京能集团实施数字底座建设,“京能云”投入服务运营,智慧监管中心、智慧供热、智慧矿山、财务共享中心等相继建成,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同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在科创板块打造、研发投入、机制保障上全面发力,积极培育集团科技创新生态。

  虚拟电厂聚合规模突破180万千瓦;成立能加科技公司,积极布局城市型“光储充”分布式能源项目;查干淖尔“风光火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配套制氢站投产;山东威海、广西百色等储能项目实现投运……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推动京能集团战新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4年上半年,战新产业实现营收110亿元,占集团营收比重达到23%。

  改革激发新动能

  因改革而生,更因改革而兴。重组整合而来的京能集团,聚焦做强做优做大,开启改革新篇章。

  “我们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立了多维度、目标化的指标评价体系,来检验改革成效和成果。”姜帆说。

  改革潮涌启新程,奋楫前行正当时。

  结构调整持续发力。谈及改革,姜帆首先表示,要集中精力把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京能集团将立足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进一步推动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培育业务、战新业务集中。通过“自建+收购”双轮驱动模式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加强互利合作、互通资源;同时,将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适时剥离低效无效资产,推进集团同类业务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

  混合所有制改革纵深推进。“目前我们有6家上市公司,本身就实现了混合所有制。下一步,上市公司将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使社会资本也能通过国企上市公司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姜帆表示。京能集团运用开放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通过新设、并购、证券化、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各类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三项制度改革敢啃“硬骨头”。“干部要能上能下,员工要能进能出,收入也要能增能减。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姜帆说。

  普遍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管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约、考核、兑现率均达100%;同企业同职级经理层成员之间,绩效年薪档差同比拉大一倍;250余家企业开展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同时,京能集团积极借助资本市场提升公司价值。姜帆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并购重组,培育一些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并通过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加大现金分红、加强股权激励、做好信息披露等途径提升上市公司市值。

  对标世界一流,姜帆提出,京能集团“十四五”发展目标为: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利润总额突破100亿元。

  新征程上,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首都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正加速崛起。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京能集团以“绿”为笔绘就发展“新画卷”。

  “集团率先制定了碳达峰行动计划方案,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正不断推进首都能源结构转型,在北京周边地区积极部署绿电基地,从而改善整体用能结构。”姜帆说。

  为打通“绿电进京”通道,京能集团在河北、内蒙古等地建设了一大批百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并持续拓展京内光伏项目,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绿色电力,助力北京冬奥首次实现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的主要践行者。

  与此同时,京能集团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集团加快北京供热系统重构,有效实施可再生能源供热与智慧供热,积极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姜帆表示,目前,集团煤耗、气耗、热耗“三耗”逐年下降,在能源企业里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

  面向未来,京能集团将进一步发挥国资国企功能作用,坚定不移将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支柱性产业做强做大,持续加大对首都供热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氢能、储能、“电力+算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改革之势,展时代之姿,为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持续贡献京能力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