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长期以来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这在铁矿石期货上也不例外,即“个人户多、法人和机构户少,民营企业多、国营企业少,贸易商多、生产加工企业少”。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货市场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而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对钢铁行业提出新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成为行业发展刻不容缓的课题。在此背景下,能否对期货工具形成正确的共识并正确利用这个市场,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将是行业转型过渡的关键。
因此,扩大钢铁企业对期市的参与度,无论对铁矿石期货还是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来说,都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实际上,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上游垄断问题在我国有色、油脂市场也一直存在,但得益于对期货工具的合理利用,国内相关产业都获得了更高的独立性和话语权。例如,与国内钢铁企业同样面临上游原料垄断局面的油脂油料产业就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据了解,我国植物油脂与粕类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特别是大豆品种,进口依存度高达80%以上。近一年多时间,虽然面临宏观扰动反复、生猪产业疫情突发且范围较大、国际市场主要大豆生产国出现恶劣天气等重大因素影响,但国内大豆、豆粕、豆油等油脂油料品种期货价格整体运行平稳,究其原因是相关产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行业期现的高度融合帮了大忙。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基差交易已是产业上中下游开展贸易的主流模式,全行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均较高。“不求一时暴利,只求长期稳定利润”的理念已成为油脂行业共识,多数企业并为此建立了完善、科学的风控制度,避免人为非理性因素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操作,这种期现的高度融合也避免了非理性成分影响市场价格。
这些或许可为当前的钢铁行业发展转型、应对上游垄断提供一种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钢铁产业链企业学会和积极参与期货市场,近年来交易所也开展了大量市场培育工作,如持续举办以四个产业大会为代表的重要活动,建立“6+1”银期合作模式,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学习、强化期现对接等。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起,大商所启动了产融培育基地建设,先后与唐山钢协、旭阳控股、浙江热联中邦、鞍山钢铁等合作设立了20个产融培育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培育中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企业培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或周边企业共同学期货、用期货的局面。
为了促进企业管理者对于商品期货的理解和应用,大商所联合高校,面向钢铁、煤焦企业管理者开展了商品期货高级管理课程;支持会员单位开展以煤焦矿为主题的期货知识培训活动,举办“期现结合——走进交割库”系列培训、调研活动,组织期现货企业人员学习期货交割业务。在鼓励参与者直接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同时,交易所持续探索服务市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014年起,大商所联合期货公司、券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场外期权业务试点,至今在黑色系领域支持开展了23个场外期权试点项目。
2017年,大商所首次推出基差贸易试点,截至目前已支持开展了8个铁矿石基差贸易试点项目,为钢铁企业提供基于“期货价格+基差”的新贸易定价方式和个性化风险管理工具,河钢、鞍钢、福建三钢等很多代表性企业都参与试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钢铁企业开展铁矿石基差贸易超过1000万吨,约为2017年的2倍。2019年,大商所又推出了包含场外期权、场内期权推广、基差贸易在内的“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试点,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和产业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期货期权工具进行风险对冲,多维度、综合解决产业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