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7版:基金动向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鸣石基金袁宇:
以AI与持续创新重构量化版图
□本报记者 王辉

  □本报记者 王辉
  
  受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4年以来国内量化投资迎来了一轮行业低潮。在此期间,老牌百亿私募鸣石基金凭借严格的风控体系和持续AI创新,不仅守住了领先的资管规模和超额收益,还实现了管理规模的小幅增长。
  鸣石基金创始人袁宇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直言:“量化行业的生存法则是极致竞争与创新,不进则退。”这位深耕量化领域多年的老兵,正以“AI+持续创新”双轮驱动,重构公司稳健、进取的“新版图”。
  从“多环”到“AI大环”
  作为国内首批百亿级量化私募,2010年成立的鸣石基金目前管理规模超100亿元,其中股票策略占比约70%,CTA等其他策略占比约30%;公司还在中国香港以境外主体为投资人管理数亿美元,境外产品线主要聚焦A股市场的量化中性策略及MSCI指数量化产品。近年来,公司团队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有策略人员约70人,公司核心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过10年。
  袁宇表示,作为在AI领域起步较早的头部量化机构,鸣石已经将AI渗透到投研体系的全流程。其将鸣石的投研体系比喻为“用一个AI的大环,套住鸣石量化投研的四个环”,即公司的因子、优化、风控和交易执行四个环节被AI技术深度重构,AI和阿尔法(超额收益)的创造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因子端,鸣石已经直接用AI的方式去写因子;在交易端,AI以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拆单,并不断动态调整交易策略,以减少市场冲击。
  面对2024年市场和量化行业出现的波动和挑战,袁宇表示,2024年1月到2月的小微盘股宽幅波动是行业的关键转折点,鸣石通过多年以来的严格风控,并结合AI持续创新,不仅在量化指增、量化中性、量化CTA等主流策略上取得了在头部梯队中名列前茅的业绩,还实现了管理规模的逆势增长。从2025年以来的业绩来看,公司在头部量化机构中依然排名领先。袁宇将其归因于两点:一是AI技术驱动的策略创新,二是严守风控纪律。
  袁宇还透露,尽管2024年量化行业遭遇到了历史上较为少见的压力和考验,但公司未因市场波动缩减投入,反而按计划推进校招与社招,保持了团队的稳定和持续优化。
  极致竞争催生技术突破
  今年以来,由幻方量化创始人梁文锋领衔开发的DeepSeek大模型持续火热。作为一家较早在AI领域发力的头部量化私募掌舵人,袁宇感慨,DeepSeek等大模型的诞生源于量化行业特有的基因:“量化机构每天都在‘生死边缘’内卷,这种极致竞争迫使我们必须以最快速度创新。”
  袁宇介绍,鸣石基金自2021年成立AI实验室以来,已建成两期超算中心,累计投入超1亿元。近几年,公司在专注于资管业务的基础上,也在适度去做更底层、更基础性的研究,未来公司不排除直接参与AI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公司的重心仍是在合规的前提下服务好投资者,通过AI技术的研究和结合,为客户创造更稳定的收益。
  此外,随着我国指数化投资蓬勃发展,鸣石早在2023年就开始布局量化ETF策略产品。
  袁宇称,量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速度与风控精度”。鸣石基金通过专业化分工与科学的投研体系,以及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投研精神,确保了策略的持续进化与较好的市场适应性。对于未来发展,公司将坚持给投资人创造好的收益,同时努力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此外,在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走强的背景下,袁宇也从一位量化从业人的角度给出了前瞻观点。他表示,随着政策托底与投资者信心恢复,一个“更有信心、交投更加活跃的市场”完全值得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