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资管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月决断”窗口期临近 券商看好两大布局方向
● 本报记者 胡雨

  ● 本报记者 胡雨
  
  “四月决断”是A股市场一个重要概念,指投资者对四月行情的判断将对全年投资有重要指引意义。当下A股市场进入3月最后一个完整交易周,4月临近也使得市场对今年“四月决断”的关注度升温。
  尽管近期A股市场出现调整迹象,但业内机构认为,风险偏好的短期修正并不意味着行情的结束,“四月决断”的过程可能对应市场的“整固期”;适逢上市公司年报及一季报业绩预告陆续披露,后市交易策略上,建议可适度“高低切换”,看好景气有望持续或景气度存在改善的方向,以及红利股和债券等防御类资产。
  四月决断过程或对应市场整固期
  对A股投资者而言,4月是年内的一大重要投资时点。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看来,4月往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市场处于‘政策密集期+业绩真空期’,因而市场行情主要由预期驱动,也更容易出现主题行情;每年进入4月后,随着宏微观各项数据公布,基本面对行情方向的指引会更明显。”
  就今年“四月决断”对市场的影响而言,申万宏源策略团队认为,有四大关键因素值得关注:一是业绩验证情况,2025年一季报期临近,缺乏短期基本面支撑的主题方向可能休整;二是经济数据的验证,4月需关注宽财政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三是我国出口可能出现自然回落,叠加外围关税威胁加码,或使得海外衰退交易的影响向A股映射;四是AI产业趋势,当前处于等待爆款应用催化的阶段,市场尽管出现缩量调整,但预计调整的幅度和时间都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从季节效应看,根据华创证券梳理的A股最近15年(2010年至2024年)历年4月行情数据,万得全A指数在当年4月下跌的年份有10年,下跌概率为67%,跌幅中位数为-1.4%;上证指数在当年4月下跌的年份有9年,下跌概率为60%。就今年而言,就在上周A股已经走出震荡调整走势,红利风格板块表现更具韧性,市场缩量调整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投资者观望情绪升温;3月24日,A股三大股指盘中持续走低,临近尾盘才逐渐拉升转涨。
  在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兼金融工程联席首席分析师何康看来,风险偏好的短期修正并不意味着行情的结束,“四月决断”的过程可能对应市场的“整固期”:“总量上,投资者对A股盈利预期本就不高,AI中上游去伪存真、先进制造供给压力的消化程度、消费需求好转及对业绩的拉动程度是关注的焦点;国内周期见底出现更多积极信号是顺周期交易和主动型外资增配的关键,但当前预期同样偏低;此外,部分出口品在二季度或面临事件性和周期性的双重压力。”
  关注景气度向好方向及安全类资产
  也正是基于对前述因素的考量,对于A股市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布局,当前机构建议可适度交易“高低切换”,配置风格向大盘倾斜的同时适当规避中小盘成长股,并积极挖掘景气有望持续或景气度存在改善的方向,以及包括高股息在内的防御类资产。
  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认为,在短期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市场或在高位宽幅震荡,当前的投资策略仍然建议维持“高低切换”的思路,适当回避由高杠杆和高估值推动的中小市值科技股,关注欧洲制造业扩张所带来的有色金属、军工、核电等安全类资产,以及红利股和债券等防御类资产。
  同样认同适度交易“高低切换”的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建议,可从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指标入手梳理景气度向好方向,建议关注PEG在0.5-1之间且出口景气有望持续的工程机械、工业金属、汽车零部件等板块,PEG略大于1但供需格局向好且存在一定涨价机遇或景气度有改善的方向,如电池、白色家电等同样值得关注;此外,具备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前期涨幅较小,拔估值幅度低,叠加策略容量足够,既有绝对收益又能跑出超额收益,后市布局价值也获得看好。
  对于A股市场二季度行情,申万宏源策略团队认为将是防御思维占优阶段,看好同时具备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高股息资产;从中期维度看,继续看好科技产业趋势,建议重点关注国内AI算力和应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的投资机会,科技板块中级别调整可能是本轮应用兑现后,基础层限制了应用的进一步突破,这个阶段可能出现以季度为单位的调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