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夯实核心竞争优势
益诺思总裁常艳:深耕创新药非临床研究服务领域
● 本报记者 李梦扬

  ● 本报记者 李梦扬

  

  作为医药研发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内CRO行业发展迅速。益诺思持续发力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国内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益诺思长期致力于向制药企业及科研单位提供早期成药性、非临床研究服务和临床检测及转化研究服务,凭借优秀的质量管控体系以及齐全的服务内容,形成了较强竞争力。目前,公司已实现海外首站布局,以满足出海客户的生物分析需求。”益诺思党总支书记、董事、总裁常艳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本次上市,益诺思能够扩大产能,丰富业务链条,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助力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快速、高质量完成药物开发,更好地服务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常艳介绍,益诺思成立于2010年,公司深耕创新药非临床研究服务领域,依托多年业务经验,与国内知名头部制药企业建立了深厚、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品牌优势和良好的客户基础,具备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能力,在行业内拥有显著竞争优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以眼科一体化平台建设为例,公司前期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没有相应设备,公司通过努力克服了多重问题。”常艳告诉记者,建立之初,眼科医生不懂安全性评价,拥有安全性评价经验的人才不懂眼科,公司搭建团队把眼科专业人才和安全性评价人才结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探索。同时,购置先进的眼科设备。

  “基于市场需求,从相对较为简单的模型和技术开始,通过自主研发立项,持续提升和拓展到复杂领域,建立高难度的模型和技术。”常艳称,公司创新性地突破了多项实验动物的眼内给药技术,包括小鼠直视式视网膜下给药术、猴大体积视网膜下注射、有色兔视网膜下注射等。上述实验动物眼内给药技术,在行业内处于较先进水平。部分技术的实施,公司属于行业内唯一的研究机构,突破了国内实验动物模型眼内给药技术壁垒,大大加快我国眼科新药的研发,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品种不断涌现,需要对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有洞察力,进行前瞻性布局。”常艳表示,在夯实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公司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构建了行业内具有竞争力和独特性的同位素及影像学平台、眼科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构建差异化竞争能力。

  “益诺思前瞻性布局战略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未来,益诺思将持续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推动公司向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迈进。”常艳说。

  提升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创新药出海持续提速,叠加国内CRO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化布局成为不少头部CRO企业的选择。

  “客户在选择CRO时,因药物品种、创新性、所处阶段、申报市场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常艳表示,具体到质量管理体系方面,中国、美国以及OECD等对于新药非临床研究GLP管理体系的要求基本理念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情况。“益诺思以要求最严的GLP规范作为标准,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和SOP,并根据需要开展能力验证和比对活动,以确保同时满足多地申报的要求。”

  谈及公司出海计划,常艳称,今年3月21日在美国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美国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海外首站布局。后续,公司将依托美国益诺思这一实体,专业化拓展海外业务。

  “目前,公司大概有50%的客户会有出海需求。公司希望借助与这些客户的深度合作,先站稳出海的第一步。随着公司在海外的影响力扩大,再后续评估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为多中心模式。”常艳表示。

  近期,创新药产业利好信号不断释放。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多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也相继落地。在常艳看来,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存在,创新药在政策端、产业端和资本端将得到长期支持,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会愈加明显。

  展望未来,常艳表示,公司将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一站式创新药综合评价服务平台,成为创新药综合评价的引领者。

  具体而言,常艳称,一方面,持续聚焦优势主业,打造细分领域核心竞争优势,做强、做大非临床业务板块(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提升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大优势业务与药效、临床检测及转化研究等业务之间的协同,带动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同时,通过收购兼并和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服务能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