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5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29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代码:300082             证券简称:奥克股份             公告编号:2023-046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重要提示

  本半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半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定媒体仔细阅读半年度报告全文。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非标准审计意见提示

  □适用 √不适用

  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普通股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优先股利润分配预案

  □适用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

  2、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

  3、公司股东数量及持股情况

  单位:股

  ■

  公司是否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

  □是 √否

  4、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控股股东报告期内变更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控股股东未发生变更。

  实际控制人报告期内变更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

  5、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表

  公司报告期无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

  6、在半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重要事项

  公司始终坚持“立足环氧等高端技术产业化创造价值”的基本发展战略以及“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高端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专注于环氧乙烷、乙烯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高端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销售,现已形成减水剂聚醚单体等传统环氧衍生产品和碳酸乙烯酯系列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品板块。公司在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拥有160万吨乙氧基化产能战略布局,拥有五万立方米低温乙烯储罐,拥有年产30万吨环氧乙烷生产装置,拥有“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技术,形成了从乙烯到环氧,到聚醚单体、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衍生专用化学品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强大的产能和供应保障能力,是国内减水剂聚醚单项冠军生产企业和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的领军企业。

  (一)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

  1、传统环氧衍生产品板块

  公司传统环氧衍生产品板块主要有减水剂聚醚单体、医药辅料、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聚醚单体以环氧乙烷为主要原料,下游产品主要是减水剂。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高铁、公路、地铁、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打开国际市场,公司在印尼、新加坡等地建设国际化平台,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

  医药辅料以高纯度聚乙二醇为主,生产聚乙二醇以环氧乙烷、乙二醇为主要原材料,下游主要包括滴丸、栓剂、电解质散、软胶囊、日化保湿剂、粘度调节剂、纺织柔软剂等产品。公司的高品质聚乙二醇产品实现了系列分子量产品覆盖,产品性能实现高纯低杂质,产品广泛应用于药用辅料、化妆品、电子行业、日化等领域。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日化产品,以环氧乙烷、脂肪醇、油脂、脂肪酸酯(FAME)为主要原材料,下游产品主要有脂肪醇醚硫酸钠(AES)、日化产品等。公司主要生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系列、油脂乙氧基化物系列(OXOE)、脂肪酸酯乙氧基化物(FMEE)系列产品,具有环境友好和生物友好的特性,生物降解性好,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日化洗涤、涂料、金属加工等领域。

  2、新能源新材料板块

  公司新能源材料板块产品主要包括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生产碳酸酯系列产品主要以环氧乙烷(EO)、二氧化碳、甲醇为主要原料。工业级产品多作为中间体及溶剂使用,用于合成聚碳酸酯、显影液、电解液添加剂等,电池级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电解液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3C数码及储能三大领域。近两年来,锂电池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带动作为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的电解液需求量的增长。

  (二)公司所属行业分析

  1、行业发展情况

  (1)建筑化学品行业

  公司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单体产量与水泥产量存在较高关联性,终端需求来源于基建和房地产等领域。从需求端看,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 ,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2%。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指标出现较大程度下滑,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1,5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 ;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4.91%;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2023年国内市场需求复苏动能不足,下游建筑市场需求降低。同时,受下游混凝土行业影响,聚醚单体-减水剂产业链有一定的季节性销售规律。每年的第一季度,受到气候以及中国传统节假日的影响,建筑工程进度较慢,聚醚单体-减水剂系列产品销售较少;第二和第三季度,一般为建筑工程施工旺季,产品销售量较大。从供给端看,2023年以来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多变,国际原油供给偏紧乙烯市场价格上升,随着美元持续升值以及市场需求较弱,乙烯市场价格后期下降。公司积极调整乙烯进口采购和内贸采购占比,降低原料采购单位成本。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改变。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仍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建仍是经济增长重要抓手,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维持较高水平,实物需求释放有望推动水泥、减水剂等基础建材需求回暖。聚羧酸减水剂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码头、桥梁、核电等各种大型工程及民用建筑。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看,减水剂聚醚行业已经进入到成熟期,市场需求增速放缓至10%左右,增长幅度预期将远低于近年的平均水平,但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和基建行业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预计公司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单体的市场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现阶段市场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激烈,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产能出清后将迎来稳定的市场格局。

  (2)新能源新材料行业

  公司生产的碳酸乙烯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精细化工原料,主要用于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中,作为电解液溶剂能提高锂电池性能。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和3C产品等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378.80万辆和374.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78%和44.54%。在电动化渗透率方面,6月单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0.7%。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接近45%。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锂离子电池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256.5GWh,累计同比增长17.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156.3GWh,占总销量60.9%,累计同比增长22.0%。 2023年海外市场需求高增长,2023年1-6月我国新能源车出口53.4万辆,同增1.6倍,带动国内电池企业出口规模提升,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56.7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7.2GWh,占总出口30.3%;考虑到电动化的深度推进以及万亿级储能市场的快速崛起,GGII预计未来8年(2022-2030年),我国锂电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3.84%,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发展前景乐观。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接近2,400GWh,其中动力电池出货超1,700GWh,动力电池市场占比仍超70%,为锂电池市场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此外,储能市场发展提速,锂电池需求稳定增长,也将带动电解液溶剂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全球电解液溶剂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呈现双寡头竞争格局。近年来国内碳酸酯生产企业产能扩张幅度较快,短期内市场竞争加剧,长期来看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药用辅料行业

  药用辅料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公司药用辅料产品以高纯度聚乙二醇为主,下游主要包括滴丸、栓剂、电解质散、软胶囊、日化保湿剂、粘度调节剂、纺织柔软剂等产品。国内药用辅料市场规模与医学药物制剂总产值呈正相关,我国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近十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老龄化程度加深、医保目录扩容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我国药品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药用辅料市场规模也会随之增长。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需求的稳步增长,将有利于药用辅料行业扩大销售规模。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十条”等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存量市场需求复苏,带来药用辅料市场增量。我国药辅市场存在低端辅料竞争激烈,高端辅料仍以进口为主的竞争特征,《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不断出台支持国内药用辅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制剂国际化要求。国产药用辅料质量将不断提升,药品集采和供应链安全开始催化辅料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预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推进,国内环保及安全生产标准不断升级,医药行业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原辅料行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主要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这些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民卫生意识、卫生习惯的日益改善,个人洗护个性化需求的显现以及旅游酒店业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中国洗护行业稳步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表面活性剂产销大国之一,从结构上看主要以非离子型活性剂为主。近年来,洗手液等个人洗护及消杀类产品需求大增,国民个人卫生防护警觉性和重视程度的加速提升,将驱使洗涤与个人护理领域表面活性剂需求长期稳定增长,推动行业快速发展。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在可预见的将来,表面活性剂行业的发展仍将围绕绿色化来进行,采用天然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性能优良、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对人体温和性、环境和生态适应性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将成为我国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预计表面活性剂行业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受产能过剩及各项环保政策影响,近五年国内非离子表活剂市场产能增速将较为有限。

  2、行业竞争格局及公司所处市场地位

  (1)建筑化学品行业

  公司作为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渠道。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企业约上百家,其中减水剂聚醚单体生产企业约51家,减水剂聚醚单体产能严重过剩,同业竞争加剧,企业转型以及优化产能是企业未来要面临的直接性问题。但随着行业的集中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公司在核心技术、产能布局和品质品牌等方面仍然保持着显著的竞争优势。

  (2)新能源新材料行业

  公司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世界首创、国际领先”。该工艺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是绿色工程与绿色化学应用的成功范例,在品质和成本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愈发重视以及“碳中和”政策的提出,公司该项工艺的优势尤为凸显,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开发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衍生绿色低碳系列产品和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高端产品,进行产业链延伸,巩固竞争优势。公司参股公司苏州华一通过深交所创业板首发申请;公司参股公司杭州万锂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促进新型电解液材料、安全性添加剂等业务方向的研发及产业化,贯彻落实公司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环氧衍生新能源电池新材料和加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战略目标。

  (3)药用辅料行业

  公司药用聚乙二醇辅料作为国内400余家制剂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对标国际化新上造粒设备,具备生产造粒级原料药和医药辅料资质,同时开发各类高端注射级、原料药级产品,逐步向海外市场扩展,且近年来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明显,优秀制剂企业将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为公司药用聚乙二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行业

  公司生产的油脂乙氧基化物(OXOE)、脂肪酸酯乙氧基化物(FMEE)属于新型绿色环保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天然绿色环保、易生物降解特点,符合国家绿色化、浓缩化、功能化、高值化的方针政策,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也是表面活性剂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005.27万元,同比下滑30.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11.99万元。业绩亏损主要是由于:受下游需求不足影响,公司主导产品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单体销售收入下降导致毛利下滑严重。未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好转以及基建投资的稳定增长,减水剂聚醚单体行业将逐步回暖。同时,受行业竞争加剧产品单价下滑影响,公司新能源材料碳酸酯系列产品收入下降导致毛利同比下滑严重。预计随着行业市场出清供需关系调节后,公司碳酸酯产品将回归盈利区间。

  证券代码:300082             证券简称:奥克股份             公告编号:2023-047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报告披露提示性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3年8月25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第六届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

  《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和《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摘要》已于2023年8月29日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创业板信息披露媒体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上披露,敬请投资者注意审阅。

  特此公告。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