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斯琦
“你是不是采访过李彦宏?”当我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等待分组讨论开始时,一位素不相识的摄影记者喊住我。看到我疑惑的样子,他解释说:“那天人民大会堂里围着李彦宏的记者太多,我挤不进去,就在外围拍了照,有张照片挺好的,里面的人看着像你。”他拎起相机给我看这张照片,照片里的记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了李彦宏,站位靠前的我恰好成了照片里妥妥的“C位”。这位记者同行爽快地把照片交给我,这让我有几分感动。
人们常说,两会采访是一场新闻大战,各家媒体都在拼速度、比耐心、抢独家,铆足了劲展现实力和风采。不过,在“火药味”的背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合作和友谊。
面对纷至沓来的政协委员们,分辨采访对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委员们入场时,记者们有的盯着安检口识别器确认姓名,有的跟着委员去报到处看界别,有的拿起手机检索人物背景……谁要是发现“有料”就会招呼一声,大家“蜂拥而上”一起采访。有时一位记者错过了某次采访,其他记者也会大方地分享采访素材。
随着会议进入高潮,各家媒体的记者也分散至各个代表委员驻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做到全覆盖,这时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政协经济组驻地有四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备受媒体关注的委员,但每家媒体仅有一两名记者在驻地盯守。这时,大家就会分头协作,互相提醒。
3月7日,全国政协经济界别联组会议结束之后,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被记者们围堵,然而由于走道狭小,有记者差点被桌椅绊倒。这时后面的记者自觉地停下脚步以保证他人安全,不过也因此退出了采访队伍的头阵。
对于专注资本市场的媒体而言,在两会报道中,针对市场热点和重要议题,客观、通俗易懂地传递信息是一项重要工作。有研究指出,媒体报道和资本市场呈双螺旋结构,媒体报道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两会期间监管部门、机构负责人、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正是读者获取重要信息的绝佳时机。从这个角度看,记者之间的合作,有助于读者把握这一时机,获得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