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婧涵 “在我看来,AI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佳代表,它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之前的互联网更大。”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AI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华工科技光模块、智能制造等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让马新强对科技时代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反复提及科技创新中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年轻人在思想上没有禁锢,对创新技术研发来说是更高效的。” DeepSeek降低企业硬件需求 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华工科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光芯片、光模块为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支撑的传感器业务格局。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行业对光模块的需求大幅增长,得到市场广泛关注。 “DeepSeek的出现会让国内AI应用场景变得越来越多。此前,OpenAI等大模型对算力的要求极高,很多企业负担不起。而DeepSeek降低了使用的硬件需求,以前许多我们没有想过的应用场景都会出现,更多企业将有机会部署一些小的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设施,这对华工科技业务发展是明显利好。”马新强表示。 马新强表示,华工科技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消费升级、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未来公司不会再进行“同质化竞争”,公司产品定位聚焦于行业首发、行业领先和“专精特新”。 在抢抓AI发展机遇的同时,华工科技也在推进企业办公流程中积极融入AI,提升办公和研发效率。 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动能 杭州“六小龙”成为科技创新中的现象级案例,这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还展现了青年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新强在与青年人才沟通中发现,目前对青年人才的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方式、能力培养上都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在基础研究、战略性前沿技术等领域,科技成果突破起码需要五六年,有些甚至要穷尽终身。但即便是实验的数据、失败教训的积累也有重要的价值,如果仅采用‘里程碑式’标准评估,对人才的发展是不利的。一味追求短期内的绩效,也会导致科研创新节奏被打乱。”马新强表示。 在平衡资源配置方面,马新强表示,现在科技研发中的重要科研经费、创新资源仍存在代际垄断现象,人才计划、科技项目多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倾斜,而掌握硬科技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青年科创人才受益有限。 “科研院所进行了很多战略级的研究,但那些最容易为老百姓所感受到的科技变革和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前沿技术,绝大多数都来自年轻的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国家研发投入也应该向年轻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倾斜。”马新强说。 面对行业激烈竞争,马新强表示,华工科技发展的核心抓手就是人才。 华工科技表示,计划五年内招聘500名博士、2000名硕士,将研发团队规模扩至5000人,并通过短期激励与长期股权计划留住核心人才。 此外,华工科技还构建了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各子公司技术中心的两级研发体系,前者作为技术总部,围绕下一代技术开展研发,后者围绕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和行业需求的“专精特新”产品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