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
厘清目标分类施策
深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主要有三大目标:提升增长动能、做好需求管理、促进社会公正。在实践中,需明确问题的类型,找到与之匹配的政策工具。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是需求不足,为此需加大财政货币等逆周期政策的调节力度。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逐步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政府应通过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支持科研和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做法,提升经济增长动能。

  提高针对性 加强协同配合

  中国证券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有哪些目标?应通过哪些政策来实现目标?后续在开展经济调控过程中,应如何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张斌: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首先要界定宏观经济问题的范围和分类。

  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与增长动能有关,包括提高要素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等。二是需求管理问题。强调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需求调整到与供给相匹配的水平,从而实现资源充分利用,让各类资源要素得到合理回报。三是社会公正问题。通过收入再分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使其有公平的机会与他人竞争,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

  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会用到不同的政策工具。针对提升经济增长动能类问题,应通过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优化产业政策、推进城市化等结构类政策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应对需求管理问题则需用好财政货币政策;社会公正问题对应的主要是社会收入再分配、社会福利政策。

  因此,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分清问题类型,找到与之匹配的政策工具。政策执行者应形成良好的分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形成合理分工、财权事权要有清晰的界定并做到激励相容等。

  提高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则需分清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宏观政策调控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目标,面临“既要,又要”的两难甚至多难局面,这种情况下,需统筹考虑、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先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再设法化解次要矛盾。

  此外,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时,应加强协调沟通,(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