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晗
Wind数据显示,2019年1-8月,证券公司发债规模(统计口径为普通公司债、金融债和短期融资券)合计达5769.6亿元,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分析人士表示,券商前8个月发债规模超5000亿元,其中近四成是短期融资券,占比较往年明显提升。短融大增的背后,是头部券商忙于为中小非银机构“输血”传递流动性。与此同时,券商也通过发行普通公司债和次级债券为自己“补血”。
“输血”中小非银机构
据Wind数据统计,进入7月以后,券商发债规模大幅上升。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由于短融发行规模上升。今年6月,为缓解部分券商的流动性风险,央行接连提高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券商的短期融资券余额上限,通过头部券商向中小非银机构传递流动性。
Wind数据显示,前8个月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达2196亿元,占券商同期发债总规模的38.06%,比重创下2015年以来新高。按年度比较,前8个月的短融发行量已位居历年第四,今年全年有望超过2015年2753.6亿元的水平。
大型券商除了获准增加短融发行额度,还被核准发行金融债券。6月,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七家券商申请发行金融债券被核准。而在此前,券商尚未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过金融债。
7月19日,广发证券率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首只券商金融债券,该只债券规模50亿元,期限3年。此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金公司、海通证券3年期金融债也相继发行成功,7家券商合计发行415亿元金融债券。
业内人士指出,券商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以后,将通过回购、现券买卖等方式进行债券交易,以此向中小非银机构注入流动性。
发力重资产业务
券商为中小非银机构“输血”的同时也不忘给自己“补血”。截至8月末,除了发行短融和金融债,今年以来券商还发行了1923.80亿元普通公司债和1234.8亿元次级债券。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发行次级债以及普通公司债主要还是为了补充运营资金。券商近年来纷纷加大力度布局重资产业务,发债融资也是补充“弹药”的重要途径。
上述人士认为,随着证券业竞争的加剧,作为传统支柱的经纪业务增长空间受挤压,难以成为盈利增长点,而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行,通道业务受阻,券商亟待转型。重资产业务门槛高、盈利丰厚,成为券商布局之重点,但重资产业务本身就意味着要消耗大量资金。因此近年来,频频可见券商上市、增发、发债,通过多途径补充资本,发展资本中介及自营业务。
“国内证券公司正从通道型中介转向资本型中介,补充资本是必不可少的。”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该券商人士指出,相比普通公司债,次级债还有一个作用是补充净资本。净资本是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核心,券商对此十分重视。根据《证券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定》第四条,长期次级债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到期期限在3、2、1年以上的,原则上分别按100%、70%、50%的比例计入净资本。从今年前8月券商发行的次级债期限来看,全部都在2年及以上,3年期占绝对大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永续次级债券也成为头部券商补充资本的利器。8月22日,中信建投成功发行了50亿元的永续次级债券。而根据相关公告,中信建投获准发行的规模上限为人民币100亿元,后续或还有永续次级债券发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