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5版:财富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07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金投资首看风险重在长期
□上海证券 刘亦千

 □上海证券 刘亦千

 

 近期市场大幅反弹,基金净值得以大幅度修复,站在2015年的尾巴上展望2016年,广大基金投资者再度面临选择性困境——保持持有?申购?还是赎回?

 今年以来的市场给予不少投资者深刻教训: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6月14日,中国股基指数(CN6070)和混基指数(CN6071)分别大涨92.19%、69.55%。财富效应引发基金迅速流入,仅4、5月份,偏股基金(指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净申购份额达1.06万亿份,规模增长幅度达1.66万亿元。但在6月15日至8月26日不足3个月内,中国股基、混基指数分别大跌46.70%、30.10%,给偏股基金投资者,特别是前述1.06万亿份的基金投资者带来巨大伤害。亏损压力下一些投资者选择赎回基金,仅在处于下跌尾声中的9月份,投资者净赎回偏股基金份额合计达1842.25亿份。然而市场随后出现反弹,8月27日至11月30日中国股基、混基指数分别上涨33.15%、18.37 %,大幅度修复了投资者在前期的亏损,但对已经赎回基金份额的投资者来说,却无疑是在前期伤口上又补上了一刀。

 2015年上半年实施杠杆投资的投资者已经给我们足够的警示。事实上,适当控制风险是保证能够在市场中长期活下去的基础,而只有在市场中长期活下去,才能够真正赢得市场真实回报。另一方面,过低估计自身偏好而实施过于保守的投资者,则不可避免将错失实现资产增值的良好机遇。2005年以来(截至2015年11月30日,以下同)中国主动股票基金实现了18.99%的年化回报,而同期银行1年定期存款最高仅4.14%,期间那些将资产过于倚重银行存款的投资者不仅没有实现较好收益,甚至在持续的高通胀下出现实质性财富缩水。

 因此,在投资基金之前,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一方面投资者应当从其资金性质、资金规模和稳定性、投资期限、年龄阶段等方面出发,考量风险承受能力,并排除市场环境因素,考察自身承担风险的意愿,从而获得自身真实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投资者应当充分考量基金产品定位,从产品投资标的、投资范围、历史业绩等各个方面衡量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在个人风险偏好和基金风险水平之间进行匹配,理性参与基金投资。通过合理地承受风险来获取与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回报

 投资者还应当正确处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关系。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上证指数上涨172.04%,年化收益率高达9.60%;同期中国股基指数更是大涨567.63%,年化收益率高达18.99%。但股票资产的风险也最大,2008年上证指数和中国股基指数分别创下65.39%、51.91%的跌幅,为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从长期来看,股票资产在过去的11年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回报,无疑是最优的投资选择。主要投资股票资产的中国主动股票基金在过去的11年也体现出整体性投资能力和投资价值,是居民参与股市投资的最佳工具之一。

 但我们也看到,短期内股票资产体现了巨大的风险性。一般而言,股市价格的长期上涨应当基于上市公司整体的规模扩张和利润,但短期股市价格总是在投机的驱动下围绕价值中枢大幅波动。因此,只有持有树立长期的投资观念,坚持长期投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剔除投机引起的市场波动,获得股市投资的真实的收益和风险。

 根据上海证券的统计,混合基金有超过70%的产品不具备择时能力,即使一些混合基金体现出一定择时能力,但其为择时准备的备付资金所承担的机会成本远高于股市系统性收益,从而拉低了基金的长期回报。因此,投资者应当树立尊重市场的观念,不轻言打败市场,淡化短期投机择时。

 与之比较,2005年以来中国债基指数(CN6072)上涨125.41%,年化收益率为7.73%,同时该指数在连续11个自然年度内仅有1个自然年度出现回落,回落幅度仅2.32%。

 显然,债券投资收益不如股票资产,但优势在于表现稳健,短期风险较低,短期内投资债券基金更为适宜。但债券基金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作为资产组合的资产稳定器,所起到稳定收益、平滑投资组合风险的功能。通过适当配置债券基金,投资者可以增厚其投资组合抗风险能力,在市场风险来临时确保了投资组合的长期存续基础,为赢得长期理性回报奠定基础。

 最后,在目前全球经济弱复苏、中国经济疲软但仍能维持健康增速、中国经济转型持续推进、中国政策维持偏松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短期支撑和长期投资价值俱在。建议投资者在合理配置风险和匹配风险偏好和基金风险的基础上,维持中性预期,短期不做择时,保持相对均衡的资产配置结构静观市场演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