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大众理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高息存款”陷阱

 □本报记者 高改芳

 

 近日某银行2.88亿元贴息存款无法兑付的消息搅动着各方神经。银行的高息存款可靠吗?商业银行都不可信吗?诸多疑问不断出现。

 实际上,近年来,有些商业银行“内鬼”出没,假借银行名义吸存、骗贷等事件并不少见。存款人在关注存款利息的同时,要多留个心眼儿,不要轻信所谓的“银行信誉”。

 高息存款诱惑

 “我不知道这次是怎么搞的,不过贴息存款肯定会还的,因为客户拿的是银行正规的大额存单。”上海某银行界人士认为。

 原来,来自浙江、上海、安徽等地,资金千万元以上的客户,经资金掮客介绍,分别把资金存入甘肃省临夏自治州东乡自治县。这些存款的总金额大约3.12亿元,约定年息3.3%。而银行给这些存款人额外3%的贴息。

 目前基本掌握的情况是,资金掮客从中拿到数额不等的佣金,远高于存款人的贴息幅度。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魏某组织有关人员伪造上述存款人的大额存单,再以假存单作质押,向银行骗贷。按照规定,存单质押必须经存款人出示原件,并由夫妻双方共同在银行的监控录像下签字确认。但在银行内部人员的配合下,这些严格的程序形同虚设。据当地银行人士透露,质押贷款一般为存单面额的9折,以此测算,骗贷额约2.7亿元。此外,魏某还涉及从其他机构骗贷,累计金额可能高达15亿元。因为可能涉及骗贷案,当地警方已将上述贴息存款全部冻结。这些情况尚待警方核实。

 上海某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员介绍,像这样“高息揽储”的情况在银行界并不少见,而且一般都是通过承诺给储户高于市场的利息,把江浙一带富裕的资金介绍存入西部地区资金缺乏的地方。可以说,基本上每家支行的行长和信贷员都和资金掮客有联系。而这次某行“出事”,也是多有不巧,这个支行长参与了骗贷。否则的话,这样的业务并不会被发现,因为支行总会想办法用盈利来支付多给储户的利息。

 银行内控待加强

 但站在储户的角度,实际情况可能不如银行员工说的那样乐观,追回存款的过程也许会漫长而曲折。

 大额存款忽然从银行蒸发的新闻并不鲜见。如上市酒企泸州老窖今年1月称,继去年10月发现1.5亿元存款“不翼而飞”之后,在随后的风险排查中,进一步发现公司在工商银行南阳中州支行等两处存款存在异常情况,共涉及金额3.5亿元。而早在2005年,东北高速公司在中国银行某地区支行审核银行对账单时,就发现公司的存款蒸发了近3亿元。

 这些风险事件涉及的存款多为大额贴息存款,而且爆发风险的原因都是银行员工和骗贷企业合谋。

 例如,上述存款事件,民营企业家魏某等人就是串通银行内部人员,伪造储户存单、户口本、《结婚证》、储户签名等。按照规定,存单质押必须经存款人出示原件,并由夫妻双方共同在银行的监控录像下签字确认。但在银行内部人员的配合下,这些严格的程序形同虚设。正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配合,那些伪造的存单,与真实的存单唯一的区别在于“少了一个经办人的私章”,存单上的金额、姓名、编号、存款日期等都完全相同。

 而不符合银行信贷要求但愿意出较高利息的企业想贷款,也需要银行内部人员“合作”。首先银行通过资金掮客用高额贴息为诱饵招揽储户,推销储户签订贴息存款协议,此类协议可使储户提前获得利息或者到期获得双倍利息,每笔贴息利率平均高达11%至13%,并且当场支付。在收到利息的同时,储户通常会被要求签署一份“承诺书”,承诺一年之内不提前支取、不查询账户、不开通网上银行、不办理通存通兑、不开通短信提醒业务等。

 储户将存款存入指定银行的时候,很可能会被银行“内鬼”做手脚:银行柜台人员故意要求储户二次输入密码,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办理了打印对账单和转账两笔业务,储户的存款在此时就已经“不翼而飞”,流入相关企业的账户之中。完成之后储户的资金即被企业、银行内部职员和第三方中介三方利润分成。

 而资金掮客和银行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前,银行迫于存贷比指标考核压力,从行领导到员工的揽储压力都很大。据资金掮客介绍,“与其完不成存款业务被扣钱,还不如付出贴息的钱”是很容易做出的现实选择。尽管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贴息存款业务”在2014年9月被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发文禁止,但在业内并无办法完全杜绝。而且,有时候一家银行的信贷员会充当另一家银行的资金掮客,相互介绍客户和存款,利益盘根错节。

 另一种情况是客户对银行的完全信赖。曾有企业在交给银行信贷员承兑汇票,要求贴现时,就已经在银票背后做好背书。结果银票被银行信贷员私自拿到黑市上贴现后用于赌球,导致企业资金“不翼而飞”。可见,储户对于银行的“贴息存款”等需要保持高度警惕。而且,即便在银行办理业务,也要有足够的警惕性。

 当然也有部分存款“丢失”是由于储户泄漏了信息或者黑客盗取了银行系统信息等,这就更需要储户和银行加强防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