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雾都看雾
□本报记者 王亚宏 伦敦报道

 □本报记者 王亚宏 伦敦报道

 

 在新世纪“雾都”称号的争夺中,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已经用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强大竞争力。只不过现在看来浓雾非但不能给人带来浪漫主义的遐想,厚厚的N95口罩也遮不住一张张脸孔上略带惊恐的目光。“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这或许能最贴切地描述身在雾霾中的人无助的心情。

 不过,写下这句话的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这两周来几大城市的恶劣天气,而是生活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伦敦。查尔斯·狄更斯在他充满写实主义的作品中反复描述过那种灰暗、沉重的雾气,让人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压抑的黏稠感——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另类馈赠,工厂排出的大量粉尘几乎给城市盖上了一个罩子。这些经典的文字跨越时空让中国读者有感同身受的共鸣,因为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世界工厂”也不得不接受一份同样充满暗黑气息的礼物。

 实际上,狄更斯并没有经历“雾都”最黑暗的时刻。1952年12月5日的毒雾事件是伦敦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当时逆温层笼罩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煤炭燃烧产生的粉尘、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人们走在街头,甚至低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中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死亡率陡增,从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这些损失虽然在现在看起来只是一连串的数字,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全英国的震动。呛鼻的浓雾很容易掩盖“制造业大国”的那点淡淡的骄傲,并让更多人意识到以国民幸福指数考量,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国民同样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英国人真正认识到了“先污染”的危害,也开始了“后治理”的步伐。

 此后,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严格的法令以改善“雾都”生态,科技进步为驱散毒雾提供了条件,而扩建绿地则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在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下,大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延续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现在的伦敦“雾都”不再,到处绿色,宛若一个生态大公园。

 作为良性生态的一部分,伦敦一直在努力弥补其历史缺陷。即使到现在,伦敦的空气虽然按照国内的标准来看已经超级宜居,但在欧盟内部与其他大城市相比仍然臭名昭著。近两年来伦敦由于空气质量问题曾受到欧盟至少两次书面警告。2011年4月,伦敦的空气污染程度达到8年最高,主要是汽车尾气的颗粒物PM10浓度超过欧盟规定标准36倍。

 如今,在已经摘掉雾都头衔的伦敦想看场雾也不容易了,毕竟平均每年只有不到3天时间会有薄雾笼罩在泰晤士河畔,而且伦敦乳白色的薄雾和北京相比,仍会显得充满了小清新的味道,这是持之以恒坚持治理的结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