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2月2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步货币政策大讨论 央行举行专家座谈会

  (上接A01版)连平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要求有一些倾向性。有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向松的方向调整,有时是在向紧的方向调整。

  连平强调,在必要时,做一些适当、适度、合理的“放松”完全正确,无可非议。必要时应增加流动性投放。流动性投放有时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增长,也可以是在原有水平上做一些适当的结构性调整,不带来总量明显变化。这些在政策描述中都应更清楚。货币政策不是简单的对目前状态做出评价,而是要能对展望未来,对政策有一个趋势性描述,使市场能对未来看得更清晰。

  财政货币政策配合需取决于实体经济

  无论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是服务实体经济,都需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

  曹远征表示,从目前中国经济看,除货币政策外,还需财政体制改革。从长期看,如果企业杠杆稳住,贷款需求并不强烈,货币政策松动的环境是有限的,财政安排非常重要。

  刘尚希表示,不能单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抽象地去谈怎么配合,配合要看实体经济需要。所以,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关键是取决于对实体经济怎么判断。此外,不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配合,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金融稳定政策和财政政策也要配合。

  巴克莱资本董事总经理常健表示,货币政策作用就是支持经济稳增长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需求和减轻企业负担的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已从1月信贷数据中有所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建议,货币政策不能单兵突进,也需考虑有进有退。涉及到货币监管、财税政策协调很难,未来能否利用新技术,比如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一些机制化设计进行突破。

  票据套利值得关注

  “对有可能造成的套利和资金空转行为,央行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孙国峰表示,1月中下旬央行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了解票据贴现的套利问题。票据套利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在各种利率变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所谓套利的时间窗口,尤其是个别银行因自身管理原因,为追求规模或达到一些指标要求,可能会提高结构性存款利率,一些企业因此套利。目前,结构性存款利率已向合理水平回归,不再存在大规模套利空间。

  孙国峰表示,还是要警惕票据增长可能存在的套利行为,对在过快增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必要时要采取措施。下一阶段,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各种利率之间传导,从改革和制度建设角度压缩套利空间。

  孙国峰强调,票据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因为票据是中小企业重要融资渠道,具有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的特点,在解决账款拖欠方面也有一些优势,中小微企业在票据融资中占比超过60%,签发承兑汇票中的中小微企业占62%。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1月票据融资上升符合历史上贷款回升规律。在初期,企业和银行信心比较差,对进行中长期投资、增加资本开支信心不足。在中半段后,随着政府公共部门一些投资和逆周期操作手段发挥作用,就会“上游有水,下游回暖”,下游感受到这种传导后,才有信心恢复。在剔除票据后,广义社融目前已开始温和反弹,这也是最近一年半来首次出现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讲,钱并没有在空转,实体经济也有所复苏。

  孙国峰表示,从历史经验看,信贷恢复过程往往是票据和短期贷款先增长,然后中长期贷款再增长,因为银行中长期贷款项目立项、批复、投资需要一个过程,也比较谨慎,且需要一些抵押品。票据融资比较快,所以票据融资先恢复,之后中长期贷款再跟进。

  2012年以来首次实现降杠杆

  “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统计数据不能看一个月,要从两个月甚至一个季度去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理解1月数据还要看一些比较关键的背景数据,当前宏观杠杆率比较稳定,2018年去杠杆成效比较明显。据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杠杆率比2017年下降1.5个百分点。应该说,从2012年以来,2018年首次实现降杠杆。从结构看,阮健弘表示,我国杠杆结构优化了。

  总体来看,阮健弘表示,杠杆率下降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实体经济稳中向好;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强监管政策效果显现,表外融资占比得到明显控制,表内融资增速有所提高,宏观杠杆得到较好监管;三是地方政府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

  邢自强表示,今年在逆周期操作维持经济和就业稳定前提下,宏观杠杆率平稳甚至有所上升是正常的,但要加的是结构上、质量上相对较好和合规的一些杠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