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衍生品/对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交骤降过半 期债或弱势震荡
□本报记者 张勤峰

 □本报记者 张勤峰

 

 周一,国债期货市场先抑后扬,整体呈现弱势震荡行情,经济数据披露前市场谨慎观望情绪浓厚,致使成交量缩减过半。市场人士指出,国债期货逆现货反弹而走弱,凸显出短期市场谨慎情绪升温,未来两周市场焦点在于经济与金融数据,但经济企稳、金融扩张的预期使得债券收益率易涨难跌,数据出齐前,预计国债期货行情以弱势震荡为主。

 谨慎情绪升温

 上周五,国债期货出现的探底回升行情被证明只是“一日游”。本周一,国债期货合约全线小幅收跌,整体陷入弱势震荡格局。其中,主力合约TF1409收在93.670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跌0.056元或0.06%。从盘中走势看,TF1409合约早盘一度冲高,并在93.813一线盘整,但多头未能守住成果,期价随后逐步回落,谨慎情绪依旧占据主导。

 成交量变化或许更能反映市场谨慎观望的心态。数据显示,周一国债期货市场累计成交1353手,较上周五的3659手缩减逾6成。据市场人士反映,期价重回弱势震荡格局,令日内交易者兴趣大减,此外,7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公布在即,短期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投资者选择谨慎观望也在情理之中。

 持仓方面,周一国债期货持仓总体略微减少,其中TF1409合约持仓减少75手至7372手,TF1412合约则增加38手至495手。中金所盘后公布的数据显示,TF1409合约持仓前二十名会员单位持仓维持净空格局,多头持仓与空头持仓均出现少量的下降,而多仓下降稍多,净持有空单为751手,比前一交易日略增26手;空头主力如中信建投期货、国泰君安期货、东海期货等净持仓变化都不大,唯有海通期货大幅削减多单致使其净空单增加129手,变化比较明显。

 尽管持仓相对稳定,显示当前国债期货多空双方依旧互不相让,僵持不下,行情或难见突破,但近段时间多头小幅减仓、净空单缓慢增加的迹象,似乎表明随着债券市场盘整的延续,多头情绪正逐渐消磨,事态愈发朝向有利于空头的方向发展。

 期现背离 期货超前

 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债期货表现不同的是,周一国债现货市场呈现微弱反弹的局面。

 据交易员称,周一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先抑后扬,但最终仍录得小幅下行。国债市场上,标杆品种10年期国债成交利率比前一日小降3基点左右,3-7年品种也纷纷下行1-3基点。Wind数据显示,当天银行间市场代偿期为6.28年的130020尾盘成交在4.18%,与上周五尾盘持平,该国债为目前TF1409合约的最便宜可交割券。此外,代偿期为6.01年度的130015尾盘成交在4.20%,比前日尾盘微跌1基点。

 该交易员同时指出,周一现券市场交投冷清,收益率先下后上,投资者心态谨慎,这一点与国债期货市场反应的情况一致。该交易员认为,期货交易更能及时反应市场预期,对现券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事实上,上周五国债期货也曾先行企稳反弹。从周一期价走势上看,期货投资者对现货走势并不看好。

 短期难改弱势

 从周初各家机构披露的报告中也不难看出,长时间的盘整正侵蚀多头的耐心,近期对中短期债券市场走势偏空的论调有所增多。

 如招商证券最新报告指出,近期积极信号在走弱,债市面临阶段性调整压力,在预期不稳的背景下,建议谨慎操作。而上半年一直对债券行情持乐观看法的光大证券亦承认,由于近期内多种负面消息累积,投资者短期内心态趋于谨慎,市场大概率仍将继续调整。市场后期心态的变化或将需要等到6月份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完全公布之后。

 申银万国证券进一步指出,未来两周市场的焦点将是经济与金融数据。追究上周债市调整的原因,除市场自身获利回吐的需求之外,基本面因素至少没有起到支撑市场的作用。过去一个月,市场对金融数据反弹、经济企稳的预期逐步加强,即将公布的6月份数据若非明显低于预期,这一局面还将延展到7月份,意味着基本面暂时可能不会成为收益率下行的驱动因素。事实上,从上周关于央票续作的传闻引发的市场反应来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利率品的供给水平可能在市场情绪偏弱之时成为短期驱动市场更为重要的因素,而目前来看,这两个因素暂时可能也不会成为市场的利好因素。申银万国证券预计近期债券收益率将稳中略升。

 鉴于上市以来国债期货与现货在走势上基本保持一致,现券收益率稳中有升的预期,意味着国债期货短期难改弱势格局,而期货交易员认为,7月经济金融数据出齐前,市场暂时难做方向选择,行情或将以弱势震荡为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