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财经风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供给需求端齐发力
□本报实习记者 赵静扬

 □本报实习记者 赵静扬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介绍,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期工业化国家,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些行业产能过剩可能是长期性的。美、日发达国家治理产能过剩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但也不排斥采取管制、税收等政府干预手段,他们主要通过扩大内需、贸易输出、技术创新、产业转移等途径化解产能过剩。

 美国:产业升级打造新增长点

 诸建芳介绍,美国历史上多次经济危机都伴随产能过剩问题。在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两次产能过剩中,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危机,美国采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升级方式。相对应的是,美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产能利用率降至65.4%的谷底,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再次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在新一轮由需求萎缩导致的产能过剩治理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摆脱了以往只重视需求侧调控,不重视供给侧管理的治理框架,采取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综合治理的措施。一方面加大贸易保护、鼓励消费和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产能创新、培育产业竞争力和结构调整来化解产能过剩。

 日本:启动内需 扩大海外投资

 诸建芳介绍,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也曾多次出现产能过剩问题。1945-1985年日本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在“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拉动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从194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38.8%。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产能过剩危机中,日本通过启动内需来消化产能。60年代初,日本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等。这项政策引发了日本国内的一场消费革命,过去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制造企业也开始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消费的启动,成为消化产能的主要渠道。此外,在60-70年代,日本还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具体包括建立设备注册制度;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设备;实行政府补偿;有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积极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制定促进就业的配套政策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出口下降导致产能过剩。为此,日本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国内制造业产能,主要加快对亚洲“四小龙”、东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