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地产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7月19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半年房企拿地仍谨慎
□本报实习记者 张敏

 □本报实习记者 张敏

 

 北京万柳“地王”的热拍,凸显了房地产企业对优质地块的饥渴心理,但进入下半年,土地市场的回暖势头或许不会如业界预期那样迅速。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上半年房企整体销售额有所回升,但房企的总体资金面仍相对紧张,这将成为制约企业拿地的重要因素。经过本轮楼市调控的洗礼,房企不再有以往拿地时的激进心态,谨慎拿地已成为共识。虽然不排除个别优质地块继续以“地王”的身价竞出,但未来的土地市场已很难再回到2009年的火爆局面。

 资金状况面临考验

 当前销售回款是房企的主要资金来源。据统计,上半年35家大型房企销售额为5455.34亿元,同比上涨11.8%。“牺牲利润,以价换量”被认为是首要因素。

 具体到各家房企,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截至7月16日,已经有近50家沪深上市房企以快报和预告等形式发布了上半年利润情况,其中,保利、华远、中弘等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幅明显;万方地产、沙河股份、世纪星源等房企则发出预期亏损的报告。

 从上述公告中,尚难看出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43329亿元,同比增长5.7%。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认为,这一指标正在筑底,二季度正是情况最差的时候。

 另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上述观点。根据北京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上半年十大标杆房企总合约销售金额约2996亿元人民币,购地金额仅花费304亿元,占比仅为10%,这一比例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华润、金地和绿城三家房企上半年甚至没有增加新的土地储备。

 兰德咨询机构总裁宋延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资金状况是企业拿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总体来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还不算宽裕。他认为,即使到下半年,这种情况恐难有根本改善。

 今年以来,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两次降息,这不仅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消息。宋延庆认为,货币政策调整之于房地产业的意义,更多在于营造出市场筑底反弹的预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饥渴。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也认为,在限购“红线”并未真正放松的情况下,市场销售情况不易持续,企业的资金状况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房企告别冒进拿地

 库存高企也将成为企业拿地的制约因素。来自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住宅库存消化周期仍然需要8到10个月,不少热点城市的库存同样处于高位。该机构认为,缓解库存压力是下半年开发商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事实上,尽管二季度以来房地产销售有所改观,但不少大型房企的土地储备和在建房屋存量仍然较大,在调控未松动的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消化库存,而非冒进拿地。

 戴德梁行北京研究部主管覃晓梅也表示,近期在跟房地产企业的交流中,对方均表示资金和库存压力较大,且对后市的预期不甚明朗,因此尚无大规模出手拿地的计划。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指出,经过长时间的楼市调控,土地市场正在变得理性,企业为拿地不计成本的现象很难再现,土地市场也不会回到2009年、2010年的火爆场面。

 近日,北京某知名开发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土地底价不断提高,政府又在拿地中设置限价和配建保障房等限制性条件,这都容易使企业打“退堂鼓”。

 据了解,在不少城市,两年前成交的高价地项目,如今大都进入销售阶段。在楼市调控的大背景下,一些项目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个别“地王”项目,也因成本难以压缩、定价过高而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

 此外,随着下半年土地供应量的加大,房企仍将面临更多的拿地选择。覃晓梅表示,虽然回暖速度不会很快,但下半年的土地交易量仍将有所上升,也不排除个别高价地的出现。但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会根据自己的选择,“拿合适的地”,而不是盲目多拿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