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
加强政策引导 激活消费潜力
● 本报记者 乔翔

  ● 本报记者 乔翔
  
  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如何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焕发新活力?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她对于消费提振与政策优化、民营消费零售企业破题路径以及作为休闲食品行业的领军者,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精准施策激发消费潜力
  对于如何激发消费潜力,郁瑞芬建议,创新资金统筹机制,如设立省级促消费专项资金池,重点投向民生消费领域。又如,实施县域消费升级工程,重点完善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和数字化消费场景。
  郁瑞芬还呼吁,进一步优化消费券政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发放精准度。在郁瑞芬看来,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拓展消费券适用场景,充分考量更多行业和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以此激发消费潜力。
  “通过数据洞察,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消费券,如覆盖药品、粮油等诸多领域。”郁瑞芬进一步表示,这不仅能够激活民生消费,还能提升消费券使用效率。
  “规范电商经营行为,同样有利于激发消费活力。”郁瑞芬对此给出了四项建议,一是强化监管执法,依法严惩垄断行为;二是推动电商平台企业自律,建立平台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三是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四是全面保障消费者权益,引导电商平台企业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品质与性价比“两手抓”
  如何在快速洗牌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力?郁瑞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居安思危,迭代升级,创新变革”。
  “我们这个行业的变化非常大,需要顺势而为,跟上时代节奏。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产品的性价比。”郁瑞芬认为,这些都离不开企业持续的数字化升级。
  “过去几年来,我们在数字化上的年投入额在五千万元左右。”郁瑞芬介绍,近两年,来伊份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实现员工管理在线、会员在线、产品在线。此外,公司智能供应链系统已实现门店自动补货,物流仓全流程无人化。
  大模型技术的兴起,也为来伊份的数字化升级注入了新动能。郁瑞芬透露,来伊份已经在客服、分析数据等多个基础工作场景中应用大模型技术,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我们希望通过借助大模型的力量提升全员数字化能力,让其成为企业的‘超级助手’。”郁瑞芬说。
  数字化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推动了来伊份的产品创新。郁瑞芬介绍,来伊份每两天推出一款新品,所有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数据都通过数字化分析,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
  郁瑞芬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年轻群体对低脂零食需求高,因此我们推出了更多此类产品,市场反响非常好。”
  构建共赢产业链生态
  对于如何释放民营企业家活力,郁瑞芬认为,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企业家要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关键领域取得进展,要构建共赢的产业链生态,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共进。
  “我们要以身作则,首先要把自己做好,才能引领推进行业进步。”郁瑞芬说。
  事实上,作为链主企业,来伊份在推动产业链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郁瑞芬告诉记者,自2005年起,来伊份每年带领上游供应商前往国际知名企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并要求供应商学习后提交行动方案,明确学习的成果以及如何改进生产和管理。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郁瑞芬透露,目前,有30%左右的合作伙伴已成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这是沉甸甸的成果。”
  对于2025年消费市场的复苏,郁瑞芬持乐观态度。她认为,消费复苏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和消费者信心。政府需要继续优化政策环境,企业则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
  郁瑞芬认为,只有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激活消费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零食行业从不缺乏竞争与洗牌,那些产品创新能力弱、无法保证品质的企业将面临困境。”郁瑞芬告诉记者,当前,巨头跨界、业态融合趋势明显,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高。在此行业背景下,来伊份将持续创新,以应对行业变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