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券商行业迎变局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深ETF市场规模扩容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迎重大发展机遇
● 本报记者 赵中昊

  2.47万亿元

  截至2024年6月末,沪市ETF共571只,总市值为18678.87亿元;深市ETF共396只,总市值为6056.09亿元。沪深两市ETF规模合计超2.47万亿元。

  ● 本报记者 赵中昊

  

  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在行业内部通报最新一期基金市场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沪市ETF共571只,总市值为18678.87亿元;深市ETF共396只,总市值为6056.09亿元。沪深两市ETF规模合计超2.47万亿元,较上个月进一步扩容。从券商经纪业务的维度观察,申万宏源、中国银河、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在ETF业务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地位,而且这种优势正逐渐趋于固化。

  业内人士认为,ETF的快速发展既为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注入了活力,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券商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技术实力,深化投资者教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头部券商优势渐趋固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沪市基金产品共723只,资产管理总规模达19610.57亿元。其中,ETF共571只,总市值达18678.87亿元。深市基金产品共690只,总规模达6393.72亿元。其中,ETF共396只,总市值达6056.09亿元。沪深两市ETF规模合计达24734.96亿元。

  从券商经纪业务角度看,截至2024年6月末,年内沪市ETF(非货币)成交额(经纪业务)居前三位的券商为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和中国银河,成交额在市场中的占比分别为13.09%、6.50%和6.24%;年内深市ETF交易金额(经纪业务)排前三位的券商分别为华泰证券、华宝证券和国泰君安,交易额占比分别为11.40%、5.96%和5.86%。

  从券商经纪业务持有规模来看,截至6月末,沪市持有ETF规模排名前三位的券商依次为申万宏源、中国银河和中信证券,持有规模占市场的比重分别为19.28%、15.82%和6.47%;深市持有ETF规模排名前三位的券商依次为申万宏源、中国银河和国泰君安,持有规模占市场的比重分别为15.46%、9.17%和7.92%。

  综合来看,申万宏源、中国银河、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传统大型券商ETF业务优势显著,华宝证券等特色中小券商亦表现突出。

  机遇与挑战并存

  ETF市场规模不断扩容为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带来了新的动能和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ETF作为低成本、透明度高、流动性强的资产配置工具,能够帮助券商满足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尤其是在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买方投顾模式下,ETF的运用有助于构建更加灵活的投资组合。”某券商经纪业务条线从业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步入数字化时代,线上营销与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券商巧妙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为投资者打造了便捷高效的ETF交易体验,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年轻且科技敏感的投资者群体,进一步拓宽了市场边界。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随着ETF市场的日益成熟,投资者的认知与接纳程度也在显著提升。券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强化投资者教育与培训,深化投资者对ETF产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促进ETF的普及与交易量的稳健增长。这不仅有助于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投资需求,也为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联合上下游服务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ETF生态圈,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不过,券商ETF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业内人士表示,随着ETF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券商和基金公司涌入市场,导致ETF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券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部分券商可能会采取价格战策略,降低管理费率等,这也对券商的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