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资管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
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
今日面世
● 本报记者 张佳琳

  ● 本报记者 张佳琳

  

  工商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5月15日至5月17日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其成为我国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

  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有利于大型商业银行合理统筹资本充足和TLAC达标关系,节约监管达标成本,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金融体系稳健性。

  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

  根据公告,此次工商银行发行的TLAC非资本债券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其中品种一为4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基本发行规模200亿元;品种二为6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基本发行规模100亿元。

  本期债券附超额增发权。品种一和品种二合计增发规模不超过1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该期债券成为我国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随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总损失吸收能力阶段性达标期限临近,我国G-SIBs将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提上日程。

  5月13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16日至5月20日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采用固定利率形式,最终票面利率将通过簿记建档、集中配售方式确定。其中,品种一基本发行规模200亿元,品种二基本发行规模100亿元。品种一为4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品种二为6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

  TLAC是指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非资本债券是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TLAC非资本债券将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投证券分析师李豫泽认为,今年TLAC非资本债券正式推出,为市场带来新的品种机会。作为金融债的有效补充,发行主体为信用资质良好的G-SIBs,安全属性突出。这一品种的配置及交易价值值得关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相较于现有债券产品,TLAC非资本债券具有以下特点:产品属性与普通金融债更为接近,是具有损失吸收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发行期限较为灵活,能够满足大多数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因较普通金融债券增加了损失吸收条款,定价具备一定的风险补偿。

  对于TLAC非资本债券的落地,监管部门已酝酿多年。2021年,立足于国内银行实际情况,充分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做法接轨,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在总损失吸收能力指标设置、达标要求、合格工具标准等方面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TLAC监管规则保持一致。

  《办法》规定我国G-SIBs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起不得低于16%,2028年起不得低于18%;TLAC杠杆比率自2025年起不得低于6%,2028年起不得低于6.75%。在借鉴国际同业经验基础上,引入存款保险计入TLAC的机制安排,为我国G-SIBs达标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TLAC债券供给有限

  放眼全球环境,因综合成本相对较低、发行期限更为灵活等特性,TLAC非资本债券已成为国际同业常规的负债来源,是海外G-SIBs完成TLAC达标的主要途径。聚焦国内情况,我国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与交通银行齐聚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榜单。

  为了满足TLAC监管要求,五大行在2024年年初陆续披露TLAC非资本债的后续发行计划,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分别计划发行不超过600亿元、5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和1300亿元的TLAC非资本债券,合计规模不超过4400亿元。

  浙商证券分析师梁凤洁预计,五家G-SIBs银行年末TLAC达标压力较小,今年TLAC债券供给有限,与国债的信用利差在40个至50个基点。

  国盛证券在研报中称,结合银行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的表态,如建设银行提到“从测算来看,资本新规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有正向的贡献,有利于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接近18%,结合正向的影响,再加上存保基金的补充,判断2025年TLAC达标问题不大”,倾向于认为我国G-SIBs在2025年初TLAC风险加权比率达标压力并不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