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4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代码:600774                                        公司简称:汉商集团

  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http://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结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并综合考虑公司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资金需求等因素,公司拟定2023年度不进行现金分红,不送红股,也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公司2023年度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金额为35,491,741.23元(不含佣金等交易费用),根据相关规定,上述股份回购金额视同现金分红,以此计算公司2023年度分红金额占公司2023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为57.99%。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

  ■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医药业务

  医药制造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约1.3万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5.2%;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552.5亿元,同比下降4%;实现利润4,127.2亿元,同比下降16.2%;主要原因为生物药品制造(主要是新冠疫苗需求大幅下降)和中药材价格上涨,中药企业成本上升,中药饮片加工行业的利润回归至正常水平。

  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化学药品与中成药需求市场总体较为稳定,随着行业格局优化与产业升级,同时医药制造行业需求刚性特征突出,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因此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2023年是“十四五”发展时期的第三年,国家发布多份规划性文件,对今后带量采购、挂网准入等工作的开展作出顶层规划,为新时期医药行业发展再次指明方向,保障了药企发展所需的良好外部环境。2023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的发布,也为医药行业2023年全年工作明确了清晰可及的目标。

  (二)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工具,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基础装备,其战略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营业收入达到了1.3万亿元,2015-2022复合增速达17.5%,已跃升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从药械比角度看,我国目前药械比水平仅为2.9,与全球平均药械比1.4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生物医用材料在“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均有重要布局。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市场份额占医疗器械万亿规模的46%。骨科生物材料临床需求量较大,占全球生物材料市场的37.5%,市场占比位列生物材料首位。全球骨科生物材料市场在2022年的市场容量达到600.22亿元人民币。长期来看,生物医药材料的市场需求仍将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三)商业运营业务

  2023年,全国商业市场经济恢复趋势向好,呈现出明显的回暖复苏迹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3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目前行业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素流动也趋于活跃,产销衔接状况也在逐步好转。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发布,从6个方面提出了20条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商业零售业在未来将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在促进消费规模合理增长的情况下,实现消费品质再提升、消费内涵更丰富、消费增长可持续。

  (四)会展运营业务

  2023年,随着线下展览市场需求的回暖、展览业的逐渐恢复,展览业相关市场主体的经营情况不断向好。会展活动链接两端:一端是外贸企业出海的供应链,一端是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的产业链,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高效载体,会展活动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办展总面积1.41亿平方米。经贸类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超越疫情前水平,展览业呈现全面恢复态势。与此同时,会展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未曾停止,既要面对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挑战,又要盘算展览项目持续办下去的生存压力。下一个赛道已浮现,会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仍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平台价值。

  会展业加快复苏,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去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或转发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等文件,要求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点展会,推动国内线下展会恢复,支持企业出境参展。

  (一)医药业务

  1.主营业务及产品

  公司医药业务主要为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医药产品在售药品97种,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抗感染等领域布局。主要产品包括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通窍鼻炎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盐酸吡格列酮片、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氨咖黄敏胶囊等。其中,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良性活动性胃溃疡、食管反流症及幽门螺旋杆菌症状等多种消化道系统症状;通窍鼻炎颗粒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及鼻塞的现代中成药颗粒;阿莫西林胶囊是一种关键化合物为阿莫西林的胶囊化学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因敏感菌株引发的感染。

  2.经营模式

  公司医药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采购方面整体执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通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管理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筛选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监管要求,同时严格遵循GMP管理规范下的质量标准,确保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方面整体执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库存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GMP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相关质量标准建立公司质量控制政策,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组织生产,严格执行产品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药品生产各阶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销售方面,根据产品类别和特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销售模式,以完成专业化药品销售。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强自有零售渠道销售团队建设,以自有的OTC销售团队为核心,开发拓展终端市场,在全国各省大力推广OTC药品,扩大市场份额。

  3.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全资子公司迪康药业是集研发、制造和营销于一体的医药高新技术企业。迪康药业产品包括大量医保目录内药品,涵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抗感染等众多领域。核心产品通窍鼻炎颗粒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据米内网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在全国医院渠道已上市的通窍鼻炎颗粒企业中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5%,排名第一。此外,根据中康数据,2023年全国零售市场通窍鼻炎颗粒产品企业中,迪康药业以92.88的零售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名。同时,通窍鼻炎颗粒已连续多年荣登年度中国非处方药综合统计排名耳鼻科中成药第二名,也连续多年获得中国药店店员推荐率最高耳鼻喉类药品品牌。迪康药业也荣登了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非处方药生产企业综合百强榜。

  (二)医疗器械业务

  1.主营业务及产品

  公司医疗器械业务主要为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拥有以可吸收生物医学材料为主,生物活性创面修复、微创及介入治疗器械为补充的产品体系。主要包括以聚乳酸材料制备的可吸收医用膜、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该等产品适用于骨科、妇科、产科、普外、生殖、心胸外科等手术治疗过程,可在手术后随身体恢复过程自然代谢,不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伤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公司还拥有包括医用冷敷贴、一次性止血夹、功能性敷料(贴敷剂)、功能性敷料(凝胶剂)在内的多种医疗器械产品,以及聚乳酸材料(PDLLA及PLLA)和生物活性玻璃等原材料销售。

  2.经营模式

  公司医疗器械业务采用“以研助产”、“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在研发方面,公司以自有研发团队为核心,以技术突破和专利储备为目标,围绕着可吸收材料进行多种填充类产品研发,不断强化公司医疗器械产品管线。在销售方面,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依据,通过广泛的学术推广,辅以直销模式进行产品销售。其中,公司主要通过学术推广,将产品精准推广至目标群体,再由配送商提供配送服务,建立起一套专业、规范、有序的销售体系。当前医疗器械销售业务主要覆盖骨科、妇科、产科、普外、生殖、心胸外科、泌尿、不孕不育、肛肠科等细分领域。

  3.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医疗器械业务主要由下属公司迪康中科经营,迪康中科是国家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医疗器械、药物控制释放等研发、产业化基地及学术推广中心,成功实施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致力于可吸收医用材料的产品研发、生产制备和工艺优化,为国内可规模化生产医用级聚乳酸材料的龙头生产商。公司继续开展医美类产品研发,完成聚乳酸微球项目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可吸收注射类微乳酸填充微球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玻尿酸-聚乳酸复合微球项目工艺全面优化,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新成立工艺开发团队,负责开展多个运动医学类产品研发。接收原蓝光英诺部分实验场地,为医疗器械板块项目研究提供了硬件保障。扩大核心技术储备,新完成1项发明专利的申请。

  (三)商业运营业务

  1.主营业务及产品

  公司商业板块主要从事购物中心及专业市场的商业运营管理业务,即在集合了众多零售店铺和服务设施的建筑物内或区域内,向品牌商、租赁商户、消费者等多类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目前公司主要运营项目包括汉商银座购物中心、21世纪购物中心、武展购物中心、武汉婚纱照材城。

  2.经营模式

  公司商业运营业务以购物中心业态为主,经营模式包括联营、租赁、品牌代理等。门店位置均集中在城市或区域商业中心,经营品类包括时尚类商品、各种专业店、专卖店、食品店、杂品店以及各种文化教育和服务娱乐设施等。此外,公司基于医疗产业基础和商业物业区位优势,逐步将传统商业转型为与医疗产业相关的经营性物业,充分利用和挖掘潜在商业物业价值,将医疗产业价值赋能商业运营业务。

  3.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是湖北省内规模较大的百货零售商业运营商,在武汉市核心地段拥有汉商银座购物中心、21世纪购物中心、武展购物中心及武汉婚纱照材城等多处优质商业物业资产。2023年伴随着全国消费市场的复苏回暖,通过创新营销方式、打造消费场景、线上线下融合等寻找增长点,商业板块发展持续向好。

  (四)会展运营业务

  1.主要业务及产品

  公司会展运营业务主要依托于自持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向客户提供会展运营及配套服务,包括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宣传推广和招商,以及展位搭建、展场广告宣传、广场活动组织、会议服务、展具租赁、停车等服务。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围绕“增效益”“促发展”两条主线,全力实施经营创新和转型升级。公司依托会展中心品牌优势、区位优势,助力全国首家“比亚迪品牌体验中心”于2023年5月20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业,成为公司会展业务打造新能源产业矩阵,突围发展瓶颈的成功尝试。此外联手武汉客厅会展中心充分发挥双馆联动和错位经营优势,努力构建武汉市高端商贸会展集聚地和室外广场活动的第一高地。

  2.经营模式

  公司是会展运营商和会展配套服务提供商,主要作为展会活动的主办方或承办方,向客户提供展览工程服务、管理咨询等会展配套服务,通过收取展厅使用费、配套服务费等费用取得收入。公司还推进自办展业务,通过自招、自管实现高于其他业务形式的利润,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自办展规模提高会展业务毛利率。公司继续受托管理中国(武汉)文化博览中心。

  3.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是湖北地区具有展会活动主办、承办能力的区域型专业会展运营商。旗下会展场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是是中国展览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武汉市会展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兴建于新中国最早四家展馆之一的武汉展览馆原址,是一家坐落于武汉繁华的航空路商圈中心点的现代化专业展览场馆,周边配套服务设施齐全。作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武汉市举办各类展会的重要场所之一,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被称为武汉的名片和“城市会客厅”。

  3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3.2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股东情况

  4.1报告期末及年报披露前一个月末的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 10 名股东情况

  单位: 股

  ■

  4.2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

  4.3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

  4.4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重要事项

  1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960.1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2.51万元,同比增长0.19%。药品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9,521.00万元,同比下降4.13%,医疗器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531.93万元,同比增长5.17%,主要是医疗器械销售模式变更,直销业务逐步转变为经销业务。商业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633.46万元,同比增长6.74%;会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823.79万元,同比增长78.81%。

  2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证券代码:600774         股票简称:汉商集团         编号:2024-020

  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24年4月15日发出关于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的通知,会议于2024年4月25日在公司会议室以现场和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应到董事9人,实到9人,会议由副董事长杜书伟先生主持。会议召开程序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规定。会议审议通过了以下议案:

  1、2023年年度报告及摘要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本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及摘要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情况,内容和格式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2、董事会2023年度工作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3、独立董事2023年度述职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独立董事二〇二三年度述职报告》。

  4、2023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5、2023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本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公告》(公告编号2024-023)。

  6、2023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本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2023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实、客观反映了公司2023年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作的实际情况,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

  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2023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7、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本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2024年一季度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情况,内容和格式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8、关于调整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的议案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鉴于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董事成员发生变更,董事会战略委员会组成人员作如下调整:

  原战略委员会由阎志任主任委员,杜书伟、杨芳、方黎、胡浩任委员;

  现调整为阎志任主任委员,杜书伟、杨芳、彭池、胡浩任委员。

  9、关于独立董事独立性自查情况的专项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董事会关于独立董事独立性自查情况的专项报告》。

  10、关于对会计师事务所2023年度履职情况评估报告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董事会关于对会计师事务所2023年度履职情况评估报告》。

  11、关于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本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关于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24)。

  12、关于续展及新增担保额度的议案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本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关于续展及新增担保额度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25)。

  13、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议案

  表决情况:同意9票,反对0票,弃权0票。

  详见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的《汉商集团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公告

  (下转B245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