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洁 见习记者 陈子轩
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是3月19日英伟达2024 GTC大会议程的压轴环节。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发布会上推出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以及一款基于NVIDIA Thor系统级芯片(SoC)的新型人形机器人计算机Jetson Thor。此外,英伟达还对其机器人平台NVIDIA Isaac进行了升级。
“开发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是当今AI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世界各地的机器人技术领导者正在汇集各种赋能技术,致力于在人形机器人通用领域实现突破。”黄仁勋激动地表示。
人形机器人进展不断
黄仁勋认为:“下一代机器人可能是人形机器人,因为有了更多的模仿训练数据可以提供给和我们构造相似的机器人们。人形机器人可以更有效率地部署在人类设计的工作站、制造和物流环节中。”
英伟达GTC大会通过视频展示了多台人形机器人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指令,无论是打果汁、做家务还是跳舞、打鼓,机器人都应对自如,随后黄仁勋和身后屏幕这一列由英伟达支持的机器人共同向会场观众致意。
黄仁勋现场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这一模型将帮助机器人理解人类语言、模仿人类动作,以使其适应真实世界并有效交互。在运算芯片方面,为了帮助企业成功运营Project GR00T,英伟达还发布了专门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芯片Jetson Thor。Jetson Thor单芯片搭载Blackwell GPU架构,是一个新的计算平台,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并与人和机器安全自然地进行交互,具有针对性能、功率和尺寸进行优化的模块化架构。
此外,黄仁勋称,正在为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开发一个综合AI平台,如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波士顿动力公司、Figure AI、傅利叶智能、Sanctuary AI、宇树科技和小鹏鹏行等。
将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开发具身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按下加速键。OpenAI近期已经联合两大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1X和Figure进行具身智能研发,今年3月,Figure公司发布了被OpenAI大模型加持的人形机器人的日常工作演示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
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布局已久。2023年2月英伟达参与了Figure的B轮融资。今年2月,英伟达正式成立通用智能体研究实验室GEAR,正式进入具身智能领域。长城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AI+传感器+执行器”的结合,AI算法和运算芯片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主要瓶颈。英伟达入局或可构建机器人专属的算法算力平台,对整个产业实行AI赋能,驱动更多厂商尝试将大模型用于训练具身智能产品,加快商业化落地。
迎来产业化关键期
本次GTC大会,英伟达还对机器人市场的Isaac机器人平台也进行了重大更新。黄仁勋着重讲解了适用于自主移动机器人的Isaac Robotics平台,该平台的主要落地产品包括英伟达和九号公司联合开发的自主移动机器人平台Nova Carter AMR,以及开发者套件Nova Orin,这些产品大幅简化自主移动机器人二次开发流程,提高开发效率,推动机器人产业进程。
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推进,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将带动广阔蓝海市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
广发证券表示,在海内外市场格局方面,人形机器人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五方面势力:以Tesla为代表的海外车企,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海外机器人企业,以小鹏为代表的国内车企,以优必选、宇树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企业,以及以小米、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其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趋势之潮已至,多方势力分别在软件(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等)及硬件(自研电机、整体结构、运控能力等)等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同时部分厂商已具备商业化能力,有望于今年四季度交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