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新高地

  (上接A01版)为了争夺流量入口,车企纷纷完善智能车机,提升用户感知体验。国内车企的车机系统比亚迪DiLink、广汽埃安ADiGO、蔚来NIO OS等,经过不断提升,已经摘掉过去“卡顿”的标签,融入丰富的AI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出行体验。

  ——电动化阶段基本完成。乘联会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约35.8%;2023年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62.1%。电池、电机等电动化技术愈发成熟,在电动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电池安全和续航不再是困扰新能源车用户的痛点时,电动化的红利就基本上被吃完了。

  比亚迪以电池起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阶段,电池在综合成本中占比最高,这让比亚迪掌握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得以领跑。短短几年时间,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安全性提升,产量越来越大,不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智能化商用条件逐渐成熟。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新能源车品牌崛起后,像之前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体验的智能汽车。科技巨头华为、小米等入局后带来的“鲶鱼效应”将加速这一进程。

  展望2024年,新能源车竞争进入下半场,智能化将成为决定比赛的胜负手。国信证券认为,华为、小米等入局汽车行业,或重塑整车企业竞争格局。

  驶向新高地

  在电动化快速推进的基础上,加速驶向智能化的新高地,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也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中国发展智能汽车产业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智能汽车既是战略选择,也是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智能化的发展不但不能慢下来,还要加快。他直言,目前中国汽车在电动化上先行一步,但要保持先行优势,巩固发展优势,还需要通过智能化形成新的竞争力,而中国也具备发展“智能车”的条件。

  一方面,无论是传统整车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大手笔投入研发,进行软件和硬件科技的创新,在电子电气架构、硬件配置、软件算法上领先,并注重依靠用户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配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庞大用户数据是其他市场不具备的,不仅给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研究的基础,也给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引领技术方向的底气。

  另一方面,各方势力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招商证券表示,在网络通信方面,我国互联网、信息通信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运营服务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这些都为智能汽车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2023年,华为、腾讯、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与车企联姻,甚至直接下场造车屡见不鲜。凭借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各方跨界联盟将共同构筑我国汽车产业新优势。

  政策层面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加快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推动构建智能交通体系,为汽车智能化保驾护航,将对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智能化决定汽车革命下半场竞争的胜负。不发展智能化,电动化的先发优势也可能保不住。‘两化’同步,甚至要加速转向智能化,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张永伟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