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交所打造沪市公司
高质量发展良性生态

  (上接A01版)面对资本市场“顽疾”,要如何精准拆弹从而化解风险?据悉,上交所协同地方政府、主管机构等打出一套深挖线索、限期整改、政策咨询、从严惩处的组合拳,取得显著效果。2021年以来,沪市累计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违规担保1068亿元,141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解除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622亿元,且沪市公司尚未解决的违规占用、担保余额大幅下降。

  同时,曾经备受关注的股票质押风险也在监管的强力推动下持续收敛。从沪市数据看,截至目前,沪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比例超过80%的公司家数已由峰值降低超八成,待偿还金额由峰值压降近四成。

  由此可见,监管的目标并不是“管”本身,而是为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助力,并同时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工具“强身健体”。

  在业内看来,资本市场是有温度的市场,会为面临阶段性困难的企业提供多元手段,有效地化解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对于已失去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监管仍需坚持定力,贯彻“应退尽退”要求,依规予以出清,避免此类公司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

  畅通出口:优胜劣汰不断加快

  退市制度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保障。自2020年中央部署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以来,沪市已有多家公司强制退市,一批“空壳企业”“害群之马”集中出清。

  其中,财务类退市是最主要的强制退市类型。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的组合类指标下,曾经的“不死鸟”无处遁形。2021年以来,沪市财务类退市公司达20多家。

  重大违法退市方面,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的*ST紫晶、*ST泽达,不仅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且其控股股东、董事长等也被公开认定终身不适合担任董监高。与此同时,相应的投资者保障措施正加速落地,*ST紫晶先行赔付的10.86亿元已给到投资者,*ST泽达特别代表人诉讼正在有序推进。

  将选择权交给市场,是注册制改革的本质。面值类退市公司数量不断递增,正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过去三年,10余家沪市公司面值退市;仅2023年就有8家沪市公司面值退市。

  这背后,既有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也有监管的精益求精、更进一步。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2023年,上交所进一步前移监管关口,通过约谈、问询、现场检查等监管方式让退市风险公司在年报披露前明确了退市预期,为投资者做出理性选择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参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