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资管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投行人士共话科创板纵深发展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11月16日,在2023年上交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一场围绕“科创板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硬科技’领域企业融资需求”的圆桌讨论徐徐展开。

  与会的投行人士认为,科创板的推出是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目前科创板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的要求下,期待科创板改革向纵深迈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有力支持高科技企业

  今年11月,科创板迎来宣布设立五周年。截至10月底,科创板累计支持562家科创企业上市,IPO筹资额近9000亿元,总市值超6万亿元。

  “科创板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上。这是中国当下最关注,也是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陆芳表示。

  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认为,直接融资是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创板的推出真正完成了这个闭环,实现了以资本促进科技,再以科技发展促进实业,最终反哺整个国家发展的过程。

  在通过上市融资获得资金支持后,科创板企业亦持续加码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中信证券高级管理层成员、全球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联席主任孙毅认为,科创板拉高了整个A股的研发投入占比,形成了中国上市公司重视研发、加大投入的一个良好氛围。

  “科创板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于A股市场而言,科创板的意义是革命性的,也是里程碑式的。”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索莉晖称,从市场角度而言,希望在制度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科创板能够继续保持稳定性,同时发挥好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由点突破到链式联动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科创板发挥板块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助力科技创新形成由点突破到链式联动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以行业龙头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中国过去是制造大国,现在是制造强国。对于制造强国而言,产业链至关重要。科创板生逢其时,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填补了空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索莉晖直言。

  “科创板把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链里的企业都挖掘了出来。其中,集成电路是最明显的,通过集中优先支持海光信息等企业上市,极大促进和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孙毅称。

  在王曙光看来,没有链主是没有“链”的,同时,如果没有钱和资本,链主也不会出现。科创板在建立链主地位方面形成巨大的突破,它的出现把以前缺乏资本但有链主潜质的公司变成了链主。此外,很多中型的科创板公司形成了中国新兴产业中强链、补链、稳链的重要环节。

  除产业链外,投资链条也有所带动。科创板的推出,吸引更多早期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激发了“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积极性。据统计,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

  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科创板的制度不断和国际接轨,国际投资者对于科创板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上升。目前,科创板“机构市”初步形成,已成为境内机构化、指数化程度最高的板块。

  “科创板在推出以后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特别是海外投资者。”索莉晖称,“我们能感觉到,科创板ETF非常受欢迎,而且增长非常快。”

  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陆芳建议,一方面可以推出更加国际化的规则体系,比如与国际标准协调,在公司治理、财务报告、会计准则方面适当考虑和国际规则接轨,持续强化信披要求和惩戒力度,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于科创板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适时考虑引入更多和国际市场相关的金融产品,像场内期权、场外衍生品等,来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

  孙毅表示,希望能够逐步推动优质的科创板标的纳入“沪港通”等,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者配置意愿。同时,建议在保证投资者资质的基础上,允许更多国际长线机构投资人参与IPO战略配售,优化科创板公司的股东结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