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3版:本周话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2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冰点”暗藏转机 勇做基金逆行者谋破局
□本报记者 王宇露 葛瑶

  □本报记者 王宇露 葛瑶

  “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近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做出上述表态。 

  回顾过往历史数据,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近10年国内基金发行的“冰点期”都暗藏转机,勇做逆行者进行“逆周期布局”意义凸显。来自机构的数据显示,在“冰点”期间买入基金,持有1年正收益率概率达80%,持有3年正收益概率达90%。基金公司认为,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平衡公募基金产品发行节奏,缓和产品与市场表现的顺周期性,势必将优化产品长期表现,加速行业良性生态循环,是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体现。

  当“逆周期布局”蔚然化新风,投资者在市场低点时刻“有基可买”“有基敢买”,实现资金的正向良性循环,诸多行业困局和长期挑战或将冰解的破。

  逆向布局优势凸显

  证监会近期公布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即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基金管理人在市场偏高位时衡量基金产品的发行节奏,缓和公募基金发行与市场表现的顺周期性;同时在市场低迷时逆市布局,开展产品创新,多样化布局产品。 

  市场低点发行的基金持仓成本虽低,但投资者风险偏好往往也会收紧,发行面临诸多困难。以往在销售和规模导向下,公募基金行业出现在情绪高点发行产品的现象,高点入场的基民往往被过往上涨的业绩吸引,实际上却很难获得较好的收益和投资体验,不利于行业健康长久发展。 

  历史数据显示,“逆周期布局”真真切切地给投资者带来更优回报。2022年年初,受疫情、地缘冲突及流动性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A股市场出现大幅调整。2022年3月与4月沪深300指数跌幅分别为7.84%和4.89%,在市场整体走势较为低迷的情况下,部分基金管理人逆向布局,区间共计发行21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数据显示,成立一年后,这21只基金平均收益为正(积极投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分别获得2.25%和1.56%的平均回报),在市场震荡下能够在中短期扭亏为盈。 

  短期业绩表现或许仍存较大波动,但拉长时间来看,市场低位时所布局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表现更优。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统计,2018年中期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市场持续走低,2018年7月至8月沪深300指数跌幅为5.03%。该区间内部分基金管理人积极布局新产品,为后续长期业绩埋下伏笔。其中,该区间成立的积极投资股票型基金在成立后一年、三年、五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别达到22.96%、169.69%、90.00%,偏股混合型基金成立后一年、三年、五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别达22.45%、153.27%、71.21%。 

  据嘉实基金统计,近10年(2013年6月29日至2023年6月28日)A股市场共出现10次基金发行“冰点期”,在这期间买入基金,持有1年正收益概率达80%;持有3年正收益概率达90%。 

  “逆周期布局”意义凸显。兴证全球基金认为,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发挥机构在研究和定价上的专业性,逆周期进行产品布局,引导基民在有估值保护的情况下买入基金,通过持有赚到钱,是行业正循环发展的关键。

  践行逆周期布局

  早在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践行“逆向销售”。 

  事实上,监管方面一直在鼓励、引导基金公司进行“逆周期布局”。8月26日,证监会网站发布超过30只基金产品的批文,全行业翘首以盼的浮动费率基金、中证2000ETF、信创ETF等重磅产品来袭。这意味着,一场火热的基金发行潮即将到来,市场将迎来更多创新产品,更能够在当前情绪偏弱的环境下为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 

  同时,近两年来面对市场信心低迷、新基金发行降温,多家公募基金已经着手积极布局——有的绩优基金宣布取消大额申购限制,有的积极自购与持有人深度绑定,还有的逆市出手新发基金。 

  “近期我们在加大对旗下绩优权益基金持续营销力度的同时,还逆市出击发行了新的权益型基金,目前嘉实成长驱动和嘉实均衡配置正在发行中。”嘉实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正在多措并举响应逆向销售和“逆周期布局”,近期还公告将出资50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与持有人实现利益共绑。 

  鹏扬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最近我们的财富管理ETF成立,这不仅是市场首只财富管理主题ETF,也是在股市整体行情和金融板块低迷阶段‘逆周期布局’的产品,该产品的上市起到了活跃市场的作用。此外,我们的一只医药基金‘鹏扬医疗健康混合’也在发行,相信在经历了医药行业低迷和医药反腐事件冲击之后,可以给投资者带来一个3-5年内很好的布局机会。” 

  有意思的是,近期行业内出现一类新的营销策略,部分基金管理人开始宣传“买跌”的做法,将基金过往跌幅作为宣传卖点,吸引投资者抄底买进。尽管“反向营销”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业内人士认为,“反向营销”的热度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开始重视“逆周期布局”的思路。特别是对于指数类基金产品,或许有助于其在市场震荡或低迷阶段实现规模扩张。 

  另外,“逆周期布局”离不开投资者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更多投资者意识到“低点或为转机”,成为基金公司在市场低点苦修的课题。 

  近期,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注重在市场行情低迷时与投资者加强沟通,发力投资者教育。天弘基金表示,为了更好地提振投资者信心,公司近期特别策划组织了逆市营销和投教活动,以“穿越底部、拨云见日”为主题,邀请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与天弘基金宏观研究部负责人、基金经理陈敏就投资者关心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度对话。 

  除了最直观的发行端之外,建立“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也体现在基金公司的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等公司治理层面。国联基金表示,在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标准将更加全面和细致,更注重中长期的投资策略和稳定表现。此外,公司也更加关注基金经理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希望能够激励基金经理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投资机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共筑健康生态破解长期困境

  当前,25岁的公募基金陷入“冰点时刻”,面临诸多长期的困境与挑战。一方面,曾经的核心资产和赛道股纷纷偃旗息鼓,市场行情极致分化,板块轮动明显加速,投资难度与日俱增,传统的投研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基金新发持续遇冷,存量市场也如履薄冰,清盘基金屡见不鲜,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在多重因素共振之下,基金公司的盈利也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基金降费潮来袭,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更将站在“生死线”上,降本增效势在必行。 

  实践中,“逆周期布局”并非易事。“行业内确实存在基金‘好做不好发’的问题,往往在行情顶部时受到追捧,市场低位时却无人问津。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位震荡,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权益基金发行确实受到影响。”国联基金表示。 

  一家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坦言,“逆周期布局”的困难之一主要体现在销售端。银行客户经理对权益类和“固收+”基金普遍呈抵触情绪,客诉压力较大,不愿主动向持有人推荐含权类产品,持有人风险偏好也明显降低,申购权益类基金的热情明显降温。从基金公司层面来看,投资者相对保守的心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压力,首发规模较低难以覆盖投研和营销成本,此外还存在无法成立和短期内清盘的风险。 

  事出必有因。在高点买入基金产品的投资者,市场下落之时信心受损,更难以在低点时买入,进一步加剧“好做不好发”的行业困局。而基金公司开始“逆周期布局”,平衡发行节奏,减少基金产品的顺周期共振,恰是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一击。 

  从基金行业生态的角度来看,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引导行业在市场低迷时期做出适应性调整,着眼于基金产品的长期业绩。在鹏扬基金看来,“逆周期布局”看似与商业盈利的逻辑有偏差,实际上是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体现。如果能够形成全行业逆向营销的氛围,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效应,也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对于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而言,也可以通过逆向布局提升投资者盈利体验来积累自身的品牌口碑,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国联基金认为,逆向布局能够激发基金管理人的创新和竞争力,对基金经理提出更高的投研要求,并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此外,逆向布局也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避免顺周期经常出现的追涨杀跌风险。 

  “‘逆周期布局’是逆向投资策略的具体表现,有望改善资金抱团现象,也是在积极践行长期主义。”嘉实基金表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投资观念,提高权益投资比重,形成更为多元的投资范式,营造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针对基金公司如何更好实现“逆周期布局”,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建议,一方面,基金公司应进一步建立从投资到决策各个环节的科学完善的投研体系,扩大团队人员的能力圈,提高投资研究的核心能力,力求为投资者创造较为长期、稳健的收益;另一方面,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并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保护投资人利益。此外,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投资者增强风险识别能力,从而避免盲目跟风或情绪化操作,减少投资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