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焦点·中国新经济地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硬科技”企业阵容加速壮大
● 本报记者 吴科任 杨洁 李嫒嫒

  ● 本报记者 吴科任 杨洁 李嫒嫒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注册地在合肥的上市公司共有74家,总市值达8434亿元。今年上半年,74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1843.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106.99亿元。

  合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间(2012年-2021年),合肥新增上市公司43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公司有26家,占比达60.5%;科创板上市公司有13家,其中战新产业公司有12家,占比达92.3%。

  合肥板块“科含量”提高

  8月末,随着恒烁股份登陆科创板,合肥科创板上市公司增至16家,数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其中,2022年年初至今就有3家公司登陆科创板,2家公司都来自半导体行业。这是近年来合肥战新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恒烁股份主营业务为存储芯片和MCU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从成立到上市仅用时7年多;已经拿到科创板IPO注册批复的晶合集成也才成立7年多……这期间,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崛起。

  合肥市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10年时间(2012年-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增长了约20倍,产值增长了近40倍。截至目前,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拥有企业约400家,聚集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除了半导体行业,合肥板块中还有不少其他行业的“硬科技”公司。以2020年上市的A股“量子第一股”国盾量子为例,该公司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今已逐步成长为全球少数具有大规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设计、供货和部署全能力的企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国盾量子所在的数百米长的云飞路,被人们称为“量子大道”,20多家量子领域企业扎根于此,更多A股“明日之星”或从这里走出。要知道,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颗微纳量子卫星、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均诞生在这条街上。

  科技创新“底子好”

  合肥板块“科含量”快速提高,正是合肥敢于长期投入、战新产业实力“出圈”的一个缩影。

  上半年,前述74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合计70.92亿元,同比增长27.19%。其中,11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10%,包括国盾量子、科大讯飞等战新产业中的企业。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戴兵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截至目前,合肥市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技术合同交易等指标中,企业占比达七成左右。”

  良巢引得凤来栖。戴兵表示,“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174.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4.2%,居全国城市前列。设立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种子基金,引进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助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倾情打造‘养人’之城,全市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院士工作站70家,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138位,在肥持有效来华工作许可证外国专家1500余人,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0万人。”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合肥企业,他们反复提到,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是吸引企业争相前往合肥落子的重要因素。

  目前,合肥拥有8家中央驻合肥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各类高校60所、每年在校生超60万人。这为合肥发展战新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