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1月08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虚拟人走红 商业化潜力初显
● 本报记者 于蒙蒙

  ● 本报记者 于蒙蒙

  

  在近期的多个跨年晚会上,虚拟人成为焦点,也成为互联网巨头眼中的“香饽饽”。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字节跳动独家投资,该公司打造了名为“李未可”的AR科技潮牌及同名虚拟IP形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技术的迭代推进和互联网巨头的加持下,虚拟人在商业舞台崭露头角。有券商机构预测,2030年我国虚拟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多因素助推

  当前,虚拟人风头正劲,并在资本市场掀起阵阵浪花。

  在江苏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上,虚拟偶像团体VSinger家族登台表演《卡路里》,虚拟人“邓丽君”则与周深同台演唱《小城故事》。东方卫视、哔哩哔哩等亦将虚拟人元素融入跨年晚会。

  虚拟人“邓丽君”背后技术提供方数字王国1月3日大涨25%。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近一周虚拟人相关问题被提及141次,占近一年互动量的24.6%。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虚拟人技术其实并非新鲜事物,此次被关注到的虚拟人“邓丽君”其实在2018年就亮相荧屏。20世纪80年代,虚拟偶像的概念开始在日本形成,早期的虚拟偶像使用2D、3D动画的形式表现虚拟人物形象。随着CG技术、动作面部捕捉技术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崛起,虚拟人逐步崭露头角。

  根据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所在团队的跟踪调研,近一年来,从事虚拟人的相关产业公司增长了20倍。沈阳表示,虚拟人走红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虚拟人技术不断进步,在有限的演示范围,已经能够与人进行比较好的交流。

  从政策方面看,202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

  技术与运营是关键

  2021年以来,虚拟人关注度显著提升,商业化潜力初显。

  相关上市公司也开启“造人”运动。芒果超媒推出了虚拟主持人“YAOYAO”,蓝色光标发布首个数字虚拟人“苏小妹”,浙文互联合资公司推出国风虚拟IP“君若锦”、Z世代虚拟IP“兰-Lan”两位虚拟人物形象。

  从功能定义区分,虚拟人主要分为偶像型和实用型,偶像型虚拟人核心在于其背后IP的价值和衍生能力,而实用型虚拟人核心在于技术能力,对建模、驱动、渲染、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品牌代言成为偶像型虚拟人最重要的商业变现手段。以AYAYI为例,仅面世半年就已经与娇兰、天猫、安慕希、LV、Bose、保时捷等知名品牌合作。活跃于Instagram上的虚拟人网红Lil Miquela在2019年的收入折合人民币大约为7600万元,头部虚拟人的收入可观。

  虚拟偶像走红并非一蹴而就。“虚拟偶像其实和真人明星的模式差不多,需要‘人设’打造和运营,参加相应活动提高曝光度。”国内某营销类上市公司人士李敏(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接触到的广告主对于虚拟人多数以试水心态,投入金额普遍不大。

  华东某券商传媒互联网分析师黄烁(化名)直言,虚拟偶像的价值短时间被放大,但长期要看内容端能否补齐。

  目前,功能型虚拟人主要应用于虚拟新闻主播、电商主播、政务及银行客服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降本增效。沈阳表示,虚拟人尚处于发展早期,由于成本过高和功能不够全面,超写实风格的虚拟人尚未得到大范围使用。虚拟人发展亟待技术能力和工具的迭代,包括AI能力、动作面部捕捉等。以其团队为例,制作一个超写实的虚拟人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耗费至少数十万元,高门槛是限制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算力也是制约因素。黄烁指出,目前市场上虚拟人通常呈萌化形象,原因就在于算力不够。

  有望快速发展壮大

  对于虚拟人产业,中信证券认为,2030年我国虚拟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虚拟人的机遇在于高端定制,这是现实中的一种映射。

  谈及虚拟人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沈阳认为,未来虚拟人的智能化会越来越高。相关衍生产业也会丰富起来,比如换脸、虚拟服饰、虚拟手办,虚拟文创产品。此外,虚拟人可能介入到提升生产力的过程中,比如虚拟人代替真人参会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