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夯实底层技术
双管齐下解决“卡脖子”问题

  (上接A01版)刘湘雯认为,市场对新科技的需求,往往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和基础研究发展,最终也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动能。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和参与基础研究。比如,阿里巴巴达摩院通过举办全球数学竞赛、设立青橙奖等项目,支持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帮助投身科研的青年科学家更好地进行研究。

  在李鹏看来,基础研究具有前沿性、突破性的特征,短期可能无法进行产业应用或没有产业与之匹配,但在某个时点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很多民用产品都是来自太空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技术。

  加强成果转化

  目前,我国在不少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

  马天晖分析,解决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和转化问题,需要依靠两方面力量,一是科研机构这支“主力军”,二是企业界这支“生力军”。科研机构基础研究需要由应用牵引,与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界要勇于进军基础研究,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通过基础研究打造核心技术、塑造长期竞争优势。由于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能力要求高等方面的约束,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乏力,多数企业技术研究聚焦在应用层面,鲜有大型基础性课题研究和成果。因此,马天晖建议,有关部门应给予配套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对如何更好地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落地到产业,刘湘雯提出三点建议:从机制上进行创新,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快车道;从需求着手、以问题为导向,拆除基础研究产业化的“篱笆墙”;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责任和作用,给基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试验土壤。

  徐凤英表示,随着技术迭代和需求升级螺旋式地相互促进,产业变革凭某一家或某几家企业无法实现,只有全产业协同,整合资源、开放合作,共同加强基础创新研究和成果落地,产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