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机构天下·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06月19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头“吸金力”难撼 公私募“新秀”夹缝求存
□本报记者 张焕昀 王宇露

  无论是公募基金业,还是私募基金业,一个让众多小型机构“心塞”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随着龙头吸金能力的不断增强,行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向龙头公司加速集中,导致行业竞争的隐性门槛大幅度提高,“强者恒强”的格局渐渐有固化的苗头。

  还有突围的机会吗?许多新设立的基金公司都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精品策略,另辟蹊径,或成为他们突围的必经之路。

  □本报记者 张焕昀 王宇露 

  

  分化愈演愈烈

  基金业协会最新名录显示,公募基金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140家。近年来,其中新设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股东背景也呈现多元化态势,不少前公募人士离职创业,也有非金融机构背景股东入局,个人系基金公司也越来越多。

  目前,公募基金的产品数量已经约7000只,比上市公司的数量还多。在存量产品众多的情况下,公募基金行业的一九分化效应更加明显,头部明星产品吸引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目光。

  在近期的一项统计中,2020年以来新发基金的募集规模,头部公司优势巨大,而尾部不少公司一基未发,可谓差别悬殊。中小新秀公募机构很多时候被外界关注到的,只是产品清盘的消息。

  除公募外,私募基金行业也有着同样的现象。杰门汇数据显示,2020年年初至今,证券私募平均管理规模上升了16.50%,当前9000家左右的证券私募机构平均管理规模约2.65亿元。通过计算可发现,其中规模排名前五大的私募基金,年初至今管理规模增加约800亿元,占据行业规模增量的一大部分。具体来看,不少百亿级别私募,如高毅资产、明汯投资、盘京投资等,都在2020年规模更上一层楼。

  “只能慢慢来”

  在同质化的竞争当中,新进入者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某公募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资金来源是最大的问题,股东背景几乎决定了公募基金发展的命运。从资产端来看,能否有优秀的基金经理来管理产品也是重要的因素。

  在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股东背景。银行系,券商系的公募基金往往被认为有个“好爹”,相对不愁资金来源。对于不少非金融机构系,以及个人系的新秀公募基金而言,产品资金的募集往往要面临不小的难度。

  如果有明星基金经理,那么会好办很多。例如陈光明之于睿远基金,丘栋荣之于中庚基金等等,自带流量的明星基金经理,本身就是规模的保证。然而,这样的明星往往“可遇不可求”。

  在私募行业,竞争同样激烈,不少小私募却因为规模问题烦恼。“公司成立已经几年了,从无到有容易,要发展壮大真的不简单。我们的投研体系、内部治理都在逐渐完善,但规模一直没见起色。看到头部机构的明星基金经理发产品,瞬间就被一抢而空,我们着实很羡慕。”一家规模在5亿元左右徘徊的私募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

  如何进入大银行大券商的白名单,以及各类代销机构的优先推荐销售名录头条,对于不少新秀公募基金而言也是一道坎。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私募成立初期,基本都有自己的资金来源,但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银行、券商等代销渠道的支持,“不过,进入银行白名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渠道来说,一些大私募平时和渠道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和互动,对于市场上已经熟知的公司或基金经理的产品,也相对更容易卖一些。”

  这背后,产品的历史业绩尤其重要。对于新秀公募基金而言,很可能刚刚设立,没有三年、五年业绩的数据。而资管行业则像酿酒,需要陈年才能出味。

  “只能慢慢来。”一位新设公募人士感叹。

  聚焦精品策略

  从新基金公司发展的突围策略来看,主要采取四种方式:第一,借助股东优势募集资金;第二,高效完善产品线;第三,结合自身长处实现产品差异化;第四,关注养老目标基金、基金中基金(FOF)等创新业务。

  深圳一家新秀公募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应对分化的公募市场,只有坚持“产品为王,业绩为王”。能做的事情,只有继续坚持提升产品业绩为发展主线,强化团队建设,并持续扩展代销和直销渠道,同时也加强合规风控工作。

  “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更严格的监管要求,都意味着业绩更优秀的机构和更合规的机构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该新秀公募指出。

  在产品布局上,这家新秀公募基金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策略”,成立以来,发行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精品策略”的确定原因有两点:

  一是和头部公司、老牌机构相比,新兴公募公司的渠道成本很高,推广多只产品会过度分散公司的资源,多点布局的结果可能是每个产品都沦为平庸;二是头部公司虽然有几百只产品,但是也面临产品同质化的局面,而且即便是头部公司,规模较大的产品也仅仅是少数,所以对于新兴的公募公司而言,一方面确实没有实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去大量发行产品。

  有私募人士指出,私募行业内竞争激烈,不少老牌私募成为业内常青树,也有机构大起大落,或是昙花一现。做大、做长久的关键,一是要用业绩说话,能为投资者持续、稳健地赚到钱,不断打磨投研体系,二是要严控合规风险,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绝不能在合规问题上越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