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与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月效应导致信贷数据超预期

  在银行经营受到行政约束的年代,银行业的首月效应特别明显。为了约束信贷投放不均匀,避免对正常经济运行和流动性环境造成的冲击,货币当局曾对银行信贷节奏进行了引导和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季度间比例要依一定的节奏进行。从历史经验看,银行基本上能围绕这个标准进行,但首月效应仍然比较明显。2019年首月效应特别突出的原因,是货币环境持续偏紧后,在2018年四季度前后出现边际放松,以及新年首月进行的降准释放了银行扩张空间。

  首月效应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商业银行信贷增长中,无论是部门分类,还是期限分类,都表现出同向的回升态势。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989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2.58万亿元,均比上月有明显增长;受楼市调控政策影响,家庭部门1月份增加的信贷规模并不明显,但企业部门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000亿元。1月份新增信贷的部门分布中,唯一例外的是金融同业投放减少,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3386亿元,主要是监管规范效应进一步发酵的结果。较长时间以来,货币当局持续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为监管目的和政策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加上“去杠杆”工作见效,金融同业间资金财务性周转需求大为下降,从而使得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的投放减少。

  从新增信贷的期限分布看,1月份近3.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的当月值为14009亿元,比上月增加9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06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当月值为20969亿元,比上月增加159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59亿元;可见,增量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从贷款的期限类别上看,中长期贷款的政策导向性更强,短期贷款更多地反映了当前经营的状况,因而中长期信贷的较多增长,并非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而是银行信贷投放节奏上的首月效应而已。

  不仅信贷增长存在显著的首月效应,社会融资增长也存在显著的首月效应。社会融资增长的首月效应,并不仅仅是由于构成社会融资最主要成分的信贷增长具有首月效应,而是其它非银行融资渠道中,许多融资渠道增长也具有首月效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