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债券市场风险事件频发,债券违约率超出市场预期,不少机构投资者纷纷中招,而平安基金却幸运地安然无恙。“我不喜欢用下沉信用资质的方式赚钱,因此我们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到中高信用等级债或者是利率债上面。”张文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今年履新平安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之后,他带领团队将风险偏好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规避了“踩雷”事件。
此外,他还强化了对于入库债券的跟踪。不仅提升跟踪债券在研究员考核中的权重,从制度上约束研究员进行及时甚至超前的跟踪,还运用各种系统和资源,并建立严密的追责制度,尽最大可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随着中国的高收益债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市场对投资者研究跟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文平透露,目前公司也在酝酿发行高收益债的专户产品,因此明后两年将会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投入和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才刚刚履新,但张文平已经从多个层面主导了平安基金固收团队的优化调整,目前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截至目前,平安基金管理的固定收益产品总规模已超过2700亿,而今年一季度仅有1800亿。
首先,在研究能力提升方面,适度增加研究员人数,并按照各类资产细化不同研究员的职能。同时,按照市场环境动态调整研究重点,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事情。例如在震荡市更多研究资产的定价,这样可以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员的研究框架和边界。
其次,在风险控制方面,从制度上梳理风控的流程,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监管风险全部放到基金经理考核中,并直接挂钩收入。结合考核绩效的递延,不断强化团队的风控意识,由投资总监带头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此外,在人员结构方面,将公司基金经理的风格进行了梳理,并采用非常精细的算法进行产品匹配和工作量安排等,尝试在影响较小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人员的重新调配,不断搭建和补充人员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方面,张文平主张要重新从制度、考核、业务发展层面给投研团队传递清晰的投资目标。“真正的基金经理能够把投资管理和业务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全市场这样投资经理并不是很多。”他说,自己鼓励基金经理工作有一定的权重,比如投资占70%-80%,其余20%或30%分配给业务发展。这要求基金经理站在更高的格局,用更宽的思维考虑投资和业务的良性互动,包括投研和规模、风控、交易运营的良性互动。
“其实我在做研究员的时候就想基金经理应该怎么当,做基金经理的时候就想投资总监怎么当。所以我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就是不能每天局限在自己的事情里,起码要超前0.5步。”在张文平看来,无论是投资总监还是基金经理,都要有大的格局,比如有基金经理判断失误,那么整个团队都会去帮忙想办法。竞争力强的团队,一定是有很多很有想法的人心往一处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