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9版:基金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个“十倍股”

  正是对于成长投资的执著,让邵健捕捉到了极具成长性的“十倍股”。翻阅其管理的基金历年年报可以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医药生物都是邵健重仓持有的行业。他表示,当时并非追逐整个医药生物行业,而是看好其中两个细分行业:早期原料药行业和品牌中药企业。

  当回顾对某医药企业的经典投资时,邵健表示,“触动我的地方,一方面是在2003年,这家医药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优秀,有非常高的盈利增长。另一方面,我很认同其公司战略,基于产品特性开发的多元化产品能够激起消费者共鸣。此外,从产品开发到营销再到日常经营管理各方面均表明,这家公司有着非常优秀的管理团队。”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家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当时市场上存在不少“噪音”。主流观点认为,这只股票的机构持股太过集中,如果继续入场,相当于帮别人抬轿子,一旦机构砸出来,当期损失可能会很大。

  “但我的看法是,中长期来看,上市公司的股价并非由持有人结构决定,而是由内在价值决定。即使持有人结构不理想,但是如果公司未来盈利增长十倍,那么股价同样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说,当时很多投资者非常在意持股结构,对邵健来说却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之一,他看中的是公司未来的基本面、盈利增长和动态估值。于是,敢于逆“势”而为的邵健,果断作出投资选择,最终造就了这一堪称教科书式的案例。

  对此,邵健总结道,投资时应该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尤其是在战略性投资中,系统性的分析与思考非常重要。“每个公司都有很多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不能看到一两个亮点就去投,也不能一听到‘噪音’就止步。作为长线投资者,需要判断决定公司投资价值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只有在若干个考量系统性中均比较优秀的企业,才能将其纳入长期投资的考虑范畴。”

  其实,这样成功的案例在邵健的投资生涯中并不鲜见。在他看来,“投资不要局限在哪几家公司之中,而要寻找未来具有巨大成长空间的企业与行业,这才是应该做的事。”这一点与伟大的成长型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启蒙老师——菲利普·费雪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投资那些潜力在平均水平之上且利润必须相对成长的公司及其卓越的管理阶层能制定公司长期生存的策略,将短期利润列为次要目标,兼顾长期发展与日常运作。在其中,关心并寻找能在几年内增值数倍的股票,或是能在更长期间内涨更高的股票。”

  那么,下一个“十倍股”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虽然中国经济已有大幅增长,但很多领域仍方兴未艾,未来还将存在许多机会。尤其是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包括医疗、教育、工业服务、科技等领域均有巨大发展空间。”邵健认为,“这些领域中的优秀企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这或是由于企业自身竞争力强,亦或是由于企业自身能带来创造性需求。”

  什么才是创造性需求?邵健仍以上述医药企业为例解释道,“早年它的主导产品仅是粉剂,但公司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药酊、喷雾、牙膏等,很多产品规模已是粉剂产品的五倍甚至十倍。这就属于创造性需求。” 

  至于投资切入的维度上,邵健表示无需被条条框框束缚。“不一定非要从哪个视角切入,有时是产业视角带来的研究冲动,有时是公司独特性带来的研究冲动,有时则是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的研究冲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