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深交所迈出里程碑的一步,与其命运早已水乳交融的深圳,或许也将借此契机吸纳来自海外的资金和技术,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产业链条,从而完成走向“中国硅谷”的蜕变,成为带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发动机。
纵观深圳三十六年发展历史,作为缔造金融生态链的关键因素,深交所给深圳带来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的快速流动,并使金融业成为深圳支柱产业,从而使其得以与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从数据上看,2016年前三季度深圳GDP为13768.3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2083.78亿元,金融业占GDP比重15.1%;北京GDP则为17367.8亿元,金融业增加值3116.5亿元,占比为17.9%。上海的GDP为19529.6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3371.76亿元,占比为17.3%。虽深圳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不如京沪两地,但其同比增长15.2%的速度,高于北京的9%及上海的13.8%。
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充沛资金浸润下,深圳历来都是民营企业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沃土。截至2015年年底,深圳风投机构达4.6万家,总注册资本达2.8万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内创投机构前20强深圳占据约一半。从而使得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靠“三来一补”起家,相继走出华为、中兴、腾讯、招行、中国平安等世界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形成完善的金融生态,也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使得全球硬件创客们对深圳趋之若鹜。
就在一个多月前,苹果公司CEO库克宣布,将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截至目前,深圳科技型企业超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4700家,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深圳新兴产业(包括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占GDP比重已达40%,同比增速高于GDP增速。自2016年开始,未来3年深圳还将主导或参与研制600项以上各类国际标准,力求成为无人驾驶飞机、超材料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引领者。
在2016年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经济学家张五常说深圳已超香港,十年后还会超美国硅谷。这自然是一家之言,但深圳展现的强大内生动力值得期待。如果说硅谷的出现,使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始终挺立世界潮头,那么中国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碰到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技术革命来解决。从此角度来看,深交所的全球化是深圳成为国际高新技术领军城市的契机,而深圳又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能否成功的核心变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