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基金/机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网贷评价体系”课题组发布评级排名
三季度网贷不良率上升
金牛理财网研究中心 薛勇臻

 □金牛理财网研究中心 薛勇臻

 

 “中国网贷评价体系”课题组近日发布2015年三季度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评价结果,陆金所、人人贷、微贷网、玖富、有利网分列榜单前五名。

 据课题组统计,纳入评价P2P平台的三季度成交量环比上涨48%,成交资金期限下降0.33个月,平均利率下降55BP至12.27%,平台向课题组披露的借款不良率平均上升0.26个百分点。此外,近期多家网贷平台相继推出活期类网贷产品,以远超货币基金的高收益率受到投资者热捧,大有成为P2P平台标配的趋势。

 收益率继续下行 不良率上升

 从成交量来看,三季度P2P网贷行业仍在快速增长,网贷已经成为更多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据课题组统计,2015年三季度参与评价的平台近30家,总成交量超过567亿元。按可比平台数据统计,较二季度成交量环比增长48%。

 由于P2P平台的产品由原来的散标为主逐渐向理财计划类产品为主转变,成交资金期限与新增借款项目的借款期限差呈现增大趋势,而三季度的期限差继续上升。三季度成交资金的期限平均为6.32个月,较二季度下降0.33个月;借款项目的期限为9.08月,较二季度下降0.26个月。

 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息降准,P2P平台的投资端的收益率也在不断下调。统计显示,三季度各平台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12.27%,较二季度下降55BP。其中,不少平台收益率已降至10%以下,但依然保持了较高成交量和人气。由于P2P平台获取借款人的成本上升,同时借款端高利率或难以为继,因此未来P2P投资端收益率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P2P平台的不良率也在上升。据课题组统计,三季度各平台披露的90天逾期率平均为0.93%,较二季度的0.67%上升0.26个百分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P2P平台并不愿公开平台的真实逾期率,虽然上述数据可能存在水分,但三季度的逾期率的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P2P网贷真实不良率呈现上升态势。

 活期理财产品增多 需关注相关风险

 今年以来,不少平台推出网贷活期理财产品,由于其收益率远高于货币基金和银行活期理财产品,又能满足客户余额理财的需要,因此受到不少投资者的热捧。据课题组统计,在纳入评价的30家平台中已有8家推出网贷活期理财产品,还有多家平台正在准备上线品,不排除未来活期产品将成为P2P标配。

 P2P活期理财产品的特点:一是收益率高,目前收益率最高达到8%,收益率最低为4.3%,课题组统计的8家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约为6.44%。二是流动性高,投资者赎回、提现一般为T+1或T+2到账。三是投资额度有限制,适合余额理财。

 从资金投向来看,除陆金所的零活宝外,目前P2P活期理财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一定比例同时配置货币基金和P2P债权,另一类是将所有资金配置到P2P债权。一般来说,配置货币基金是为了满足产品的流动性需要,配置P2P债权则是为了实现高收益。对于资金全部配置到债权的活期产品来说,其流动性取决于所配置债权的期限和平台债权转让市场的活跃程度。陆金所的零活宝显著区别于其他P2P活期产品,其投资范围较广,其中规定投向银行存款的比例最低不低于30%,虽然没有明确投向P2P债权,但其投资范围的第一项是委托贷款。同时,该产品是由其关联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定向投资,陆金所提供的只是居间服务。

 P2P平台活期理财产品满足平台客户的余额理财的需要,投资者收益增加,平台也留住了投资者。不过,与P2P固定期限类产品相比,活期理财产品增加了平台的流动性风险,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挤兑。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活期理财产品仍在试探阶段,为了避免兑付危机,平台对产品规模和单客户的投资额度都有严格限制。此外,网贷活期产品还可能存在政策风险,由于网贷活期产品存在资金池嫌疑和期限错配问题,未来的网贷监管细则会否对此类产品进行约束,值得关注。

 2015年三季度P2P平台综合排名公示

平台 综合得分 排名

陆金所 90.67 1

人人贷 88.63 2

微贷网 82.87 3

玖富 82.75 4

有利网 82.41 5

信而富 82.35 6

金信网 81.74 7

翼龙贷 81.66 8

投哪网 80.23 9

人人聚财 77.31 10

小牛在线 77.25 11

鑫合汇 76.45 12

合拍在线 76.18 13

安心贷 74.97 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