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定增并购活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上市公司掀起并购重组高潮
□本报记者 董文杰

 □本报记者 董文杰

 

 在金融改革逐渐深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盛行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山东板块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家数日渐增多。银座股份于11月9日复牌,其重组方案集合了大股东优质资产注入、员工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项要素,成为当前国有控股企业借力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壮大主业的典型代表。而民营企业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并购重组更是方兴未艾。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目前,因筹划重组而处于停牌状态的山东上市公司尚有28家,占区域上市公司总量近20%。就今年已复牌公司公告的重组方案来看,上市公司重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表现为新兴产业受热捧、并购交易活跃、员工持股参与定增升温、PE+上市公司模式盛行等。

 地方国企积极推进混改

 查阅山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近期的重组方案不难发现,其重组方式与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的目标一脉相承。山东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着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低、国有控股股东“一股独大”、资产负债率偏高、成长性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借力资本市场进行改革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加快集团资产整体上市以提高国资证券化水平是山东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山东黄金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将黄金集团及其控股企业旗下的多处黄金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迈出了整体上市的重要一步。烟台冰轮目前也完成了发行股份购买第一大股东冰轮集团所持海外资产的重组事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银座股份重组拟注入大股东优质资产增强主业,同时推进员工持股计划改善股权结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不仅对于实现资源整合、避免同业竞争、实现利润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更契合了国企混改的要求。

 近期国企重组的主流模式仍为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但上市公司及员工参与定增的案例大大增加。按照“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要求,山东国有控股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亦有成功尝试。以山东黄金、银座股份为代表的企业结合重大资产重组,鼓励员工参与定向增发募集配套资金;新华医疗则通过“奖励金”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手段为国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山东省政府于今年7月份披露的《推进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方案》提出,山东将搭建“大国资”平台,实现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并力争于2016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届时,将对资产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具备投资运营基础的省属企业,以其为主体重组整合其他省属企业,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省属优质资产进行集中监管,意味着国资改革腾挪的空间被大大拓宽。

 据悉,山东国企改革还将在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创新设计优先股条款丰富重组支付手段、加快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达到利用资本市场推进混改的目标。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资本大省山东的改革步伐不会落后,山东将在利用资本市场助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掀起新浪潮。

 并购成就民企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热潮持续升温。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监管部门共审核了273家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比2014年全年194家增加了40%,民营企业的并购重组风生水起。从重组方案和重组进展公告来看,山东民企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将达成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目标。

 通过重组实现转型的企业以科达股份、新潮实业为代表,其共性在于通过重组将盈利能力较差的传统主业进行处置,并通过跨界收购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转型。重组完成后的科达股份将从地产企业转型为数字营销企业,新潮实业将由房地产行业转型为石油资源类企业。

 靠重组实现产业升级的企业以万润股份、双塔食品等企业为代表。其中,万润股份收购美国MP公司将壮大公司医疗业务的实力,尤其是生命科学和体外诊断的行业影响力将大大增强;双塔食品拟收购四家相关粮油食品公司,计划利用互联网开放平台打通于全食品产业链。

 重组后实现双主业或者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以华仁药业、保龄宝、宏达矿业为代表。华仁药业的重组方案显示将非公开发行股份全权收购云南红塔创新,打造医药与创投双主业并行的结构,增加利润增长点;功能糖企业保龄宝目前正筹划收购两家教育类上市公司股权;宏达矿业正筹划收购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资产,届时将与铁矿形成双主业局面。随着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出现,以及并购重组热潮的蔓延,跨界收购和跨国收购在民企上市公司中日益普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