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4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8月13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国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一 重要提示

 1.1 本半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半年度报告全文,投资者欲了解详细内容,应当仔细阅读同时刊载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等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的半年度报告全文。

 1.2 公司简介

 ■

 ■

 二 主要财务数据和股东情况

 2.1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2.2 截止报告期末的股东总数、前十名股东、前十名流通股东(或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 股

 ■

 2.3 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拥有4条中(高)密度纤维生产线,均选用德国迪芬巴赫和辛北尔康普的进口压机生产线,代表了国际先进的连续平压技术。在国际先进技术的保障下,公司目前产品规格齐全,质量稳定可靠,产品甲醛释放量可根据客户需求稳定地控制在E2或E1级标准范围内,最低可达到3mg/100g以下,低于欧洲和日本E0级环保标准,是国家E2级标准的十分之一,保证了公司和产品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2、区位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是我国林木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家确定发展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的重点省份,具有较为雄厚的林业基础,林木资源有可靠的保障。公司的纤维板生产线建设在四川省内,具有天然的原料供应优势。

 另外,公司的区位优势还体现在四川地区对纤维板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四川省是全国著名的板式家具产业基地,每年除了消化省内生产的纤维板外,仍需要从广西、云南等省区大量采购。成都市著名的家具厂商有双虎家具、南方家具、掌上明珠家具、全友家具等。四大家具厂商每年的纤维板家具板材的需求量都在上百万立方米,并且已经或计划投资兴建新家具生产线,可以预计家具板材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长。

 地处四川的区位优势为公司的原料供应和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

 3、品牌优势

 公司于2008年被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局评为全省第一批24户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之一。

 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六部委发布的发改环资[2007]3420号文件认定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公司是重点行业中建材行业两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

 公司的国栋牌商标于2006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2年,公司主营产品国栋牌高中密度纤维板、国栋牌强化木地板、国栋牌刨花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名牌产品”称号。

 公司于2010年获得中品质协(北京)质量信用评估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产品质量协会颁发的国际质量信用等级证书,评估公司质量信用等级为AAA。公司于2011年被中国产品质量协会授予“国家级征信企业”和“2011年度全国质量守信企业”,并于1992年至2010年连续19年获得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实现了公司销售与经营业绩、公司品牌与企业形象的大幅提升。公司2012年被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中国人造板流通联盟授予“2012中国人造板十佳诚信制造商”称号。

 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品牌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公司的产品销售。

 4、规模优势

 公司现有4条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合计产能达到87万立方米/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纤维板生产企业。公司目前单线产能达到21.75万/立方米,远远高于国内平均单线产能,并超过同行主要竞争对手。较大的规模优势使公司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有利于降低公司经营成本,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5、市场营销优势

 公司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建立了完善的销售激励机制和销售管理制度,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区域经销商队伍,并与重要经销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下属纤维板生产企业紧紧围绕四川省及重庆市布点建设,供货效率高,市场信息反馈迅速。

 稳固的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6、产品结构优势

 公司可以生产厚度2.0-40mm不同规格的中(高)密度纤维板,是产品规格最齐全的纤维板生产企业之一。纤维板良好的产品结构不仅满足了市场新增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使公司得以利用薄板产品的价格优势,获取比中厚纤维板产品更高的利润。

 四 涉及财务报告的相关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四川国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8月13日

 公司代码:600321 公司简称:国栋建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