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美需打造
“共赢经济学”
□金旼旼

 □金旼旼

 

 6月中记者结束在美国的游历,从旧金山回国。时值一个非旅游旺季的周四,令人意外的是,国航最新机型波音747-8几乎座无虚席。

 这架可容纳467人的崭新飞机是国航最大的波音飞机,而这架满员航班也只是每天中美空中穿梭大军中不起眼的一员,现在平均每天有1.7万人次往来于中美空域。而在这密集的人员往来背后的,是两国5550亿美元的年双边贸易额,1200亿美元的双边投资存量,一年超过400万人次的旅游往来,以及接近30万的留学生。

 不过,在如此密切的双边经济和社会交往大背景下,近来的中美关系却遭遇考验。本周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举行,被称为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第一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大卫·兰普顿近期却如此警告:“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尽管美中关系的根基还没有坍塌,但美国政策精英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

 兰普顿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华盛顿主要智库和研究机构近期密集发布一批涉华报告,轮番呼吁美国政府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这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颇为罕见。

 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近期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中,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小布什政府驻印度大使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和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阿什利·特利斯写道,未来十年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对手。他们呼吁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更多的遏制措施。

 随着中美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小,在个别产业领域竞争加剧,以及两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上的分歧,近来上述唱衰中美合作、夸大中美竞争的言论甚嚣尘上。但如果中美关系延续这一竞争大于合作的逻辑发展下去,对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将不啻为一场灾难。

 回顾中美关系,尤其是中美经贸关系,自建交以来合作和竞争就一直并存:通过合作共同做大蛋糕的“绝对收益”一直都是中美关系的重要黏合剂,而通过竞争为自身争取一块更大蛋糕的“相对收益”也一直都是中美摩擦的导火索。但近三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说明,合作的“绝对收益”要远远大过竞争的“相对收益”,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在今天的全球经济新格局治下,中美如何打造“共赢经济学”对两国关系的持久深化发展至关重要。

 从双边层面来看,中美“共赢经济学”表现为两大方面。

 首先,从发展历史和双边经贸发展存量来看,中美合作显然达到了共赢效果。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55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去年双边投资存量达1200亿美元,美国是第六大对华直接投资国,也是中国第三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理论来比喻中美经贸合作关系,即一国经济的崛起扩大了他国可占领的市场规模。换言之,美国的市场、技术和贸易规则的确有助于中国经济崛起,但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带来的更大市场规模和需求同样有利于美国企业和经济,因此两国的经济交往实现双赢。记者对通用电气和高盛的采访也印证了两国企业共享中国发展红利的事实。

 其次,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美经贸合作正面临转型升级,两国之间的非对称依赖关系正在改变,中美之间经贸合作将更加平衡、可持续,也将惠及两国更多企业和民众。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他的新书《失衡——中国和美国相互依赖》中提到此前中美之间的“扭曲依赖”关系,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显然不可持续。在华盛顿部分观察人士看来,中国顺差、美国逆差,美国对中国投资多、中国对美国投资少等现象说明,中国依赖美国比美国依赖中国更多,这也成为鼓吹美国应遏制中国的重要论据。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加依赖内需而非出口,中国对美投资井喷式发展,两国商讨双边投资协议,中美间的失衡和非对称性依赖问题正在解决。这将使得未来中美经贸关系更加平衡、可持续。

 从多边层面来看,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之下,中美合作也将带来巨大收益。首先,今天全球和经济相关的多边话题,无论是贸易规则谈判还是气候变化问题,离开中美合作都无从谈起。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改革既有国际经济治理架构也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合作。兰普顿表示,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通融和妥协都不应被赋予贬义。在美国占全球GDP35%时,人们自然接受了战后世界秩序,但在这一占比低于20%时便难以为继了。

 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国际社会,如何合理发挥自己实力,如何成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公共产品的共同提供者,这是中美在新全球形势下的共同任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