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海外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汽车诊断龙头转战车联网
元征科技拓展增长空间
□本报记者 杨博

 □本报记者 杨博

 

 港股上市公司元征科技(02488.HK)股价上周五大涨12%,今年以来累计涨幅高达220%。作为全球汽车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元征科技积极布局车联网市场,在深耕传统领域多年后,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客户基础积极拥抱互联网,打开业绩新增长空间。

 转型车联网服务商

 元征科技成立于1993年,2002年10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1年3月转至主板上市。该公司自1994年开始研发汽车诊断产品,目前已成为中国汽车诊断市场的龙头企业。资料显示,目前元征科技控制了中国汽车诊断设备市场70%的份额,以及全球市场50%的份额。

 凭借在汽车诊断市场上的坚实基础,元征科技自2013年开始向吹响进军车联网市场的号角。借助革命性产品Golo,元征转型成为车联网服务提供商。

 Golo外观如同一个小插头,内部集成了蓝牙、GPS、WCDMA模块、流量微卡、故障诊断模块、OBD结构件等,可以获取车辆的即时数据,为用户提供实时远程诊断、车辆专业体检和维修指导、车辆报警、车主生活社区、地图定位、行车记录、救援服务等功能。元征科技的计划是借助Golo平台,通过智能硬件数据采集端实现数据搜集与共享,搭建一个联系汽车用户、维修技师、维修企业三大主题的汽车维修和车生活平台。

 此外由于汽车维修时读取的ECU(行车电脑)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元征由此获得了大量汽车的真实数据,打破了车厂对汽车大数据的封闭控制,这也成为其打造车联网平台的巨大优势。

 目前汽车已成为继平板电脑和手机后,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拓展终端。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300万辆,汽车保有量突破1.5亿辆,全球汽车产销量达到8600万辆,保有量接近12亿辆,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据赛迪顾问预测,2015年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汽车电子的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趋势非常明显。另据易观智库数据,目前车联网在中国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不到5%,预计到2017年渗透率有望突破25%。这意味着车联网的用户数将从700多万激增至5000多万。假设每辆车能带来3000元人民币的收益,车联网将拥有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业内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90%的车型配备车联网技术。

 财报显示,去年元征科技主营收入7.28亿元人民币,其中汽车诊断仪收入占比高达51%。机构预计,今年该公司一半的收入将来自于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Golo6。在维持用户端低毛利和车云诊断设备50%毛利的前提下,预计今年公司业绩相比去年出现较大改善。

 掘金汽车“后市场”

 行业分析师认为,车联网是维修保养等汽车后市场的重要流量引入口,随着新车销售逐渐趋于饱和,“后市场”成为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在汽车后市场服务中,维修保养的占比最高、市场规模最大,未来整合潜力巨大。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作为汽车诊断领域的龙头,元征在硬件端的技术优势和凭借大量客户建立起的大数据优势将成为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Golo能硬件产品的大范围普及更增强了数据积累和用户体验,车联网生态圈形成良性循环。此外Golo作为平台型产品,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可以与维修企业、保险公司、二手车交易商等合作,依靠数据“连接一切”。

 交银国际分析师认为,元征科技具有多重竞争优势,盈利模式具有多样性。元征科技从汽车传统的后市场制造企业转型为一个车联网企业,优势在于诊断领域20年的经验。目前公司的重心在于用户数的推广,由于Golo 6新产品的体验较好,预计今年有望加速推广。

 作为布局车联网市场特别是汽车后市场的重要一环,元征科技还将业务拓展至汽车金融领域。5月20日,元征科技宣布与中联广通共建一站式商用车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渠道、保险公司、汽车厂商、经销商、修理厂、零配件商、燃油供应商等商用车产业链资源进行平台化整合。根据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咨询数据,到2020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元征科技股价从9.98港元一路上涨至目前的31.95港元。国金证券认为,元征科技是国内车联网企业中整体素质优秀的龙头企业之一,借助与优质客户百度、中国平安的稳定合作关系,在车联网生态圈中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使得整体经营的盈利在未来得到兑现。公司将成为车联网大爆发的最大受益者,盈利性大幅提升,成长价值也逐渐会被市场认同。考虑到后续的汽车后市场外延等预期,会有其他的增厚利润可能,给予公司目标价40港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