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要错过结汇好时机
韩会师

 □韩会师

 

 年初以来,人民币震荡走弱,目前对美元即期汇率在6.23附近,1年远期汇率在6.45左右,对出口企业而言,无论是即期结汇还是远期结汇,价位都不差。毕竟2014年1月人民币贬值行情启动之前,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和1年远期汇率的月度平均水平分别仅为6.05和6.06。

 2014年1月,扣除远期结汇当月履约规模,银行代客即期结汇1644亿美元,远期结汇签约443亿美元,二者均创历史峰值。反观当下,根据最新数据,2015年1月,上述两个项目的结汇规模分别为1263亿和198亿美元,同比分别萎缩23%和55%。1年前面对6.05的银行报价企业趋之若鹜,这说明对于多数企业而言,6.05并非决定企业生死的汇率门槛;1年之后,面对明显更佳的结汇价格企业却望而却步,很明显并非目前的价位不够好,而是大量企业对人民币后市继续贬值存在预期,既然“明天可能会更好”,何不“坐在城头观风景”。

 在国际市场美元大幅走强,非美货币集体贬值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于结汇时机的犹豫情有可原,但却不经意间陷入了汇率风险管理的一大误区,即结汇操作的核心作用在于“锁定收益”而非“放大收益”,最高位结汇往往可遇不可求。

 多数情况下,在市场下跌之前抛出筹码只是镜花水月。虽然江湖上总有高抛低吸一夜暴富的传说,但以持续运营为核心追求的企业却不应对此过于执著,因为当所有人都认为美元升值将告一段落时,集中的结汇行为很快就能将美元大幅压低。美元一旦出现明显下跌,则意味着市场预期的实现,此时很容易激发企业“赶上末班车”的心理,导致更大的结汇需求,进一步压低美元。另一方面,当美元出现明显下跌,当前较为旺盛的购汇需求可能立即萎缩,因为对进口企业而言,目前的购汇价格相比一年前可谓糟糕透顶,他们对人民币反弹望眼欲穿,一旦美元进入阶段性下跌通道,进口企业很容易陷入观望,这与当前出口企业的观望态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旦出现出口企业集中结汇,进口企业陷入观望的局面,人民币可能短期内大幅度升值,使得多数出口企业难以实现“高位出货”。

 美元对人民币触及阶段性高位后快速下跌的行情曾多次出现,2012年人民币贬值预期一度非常强烈,当年7月25日美元对人民币最高触及6.3967,就在大家等待美元再创新高之际,形势急转直下,仅仅四个交易日后,7月31日最低触及6.3627,340个基点的跳水令众多企业徒唤奈何。

 无独有偶,2014年4月30日,美元对人民币触及6.2676的全年高位,经历了连续两个半月的贬值行情,境内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大受打击,当月银行代客即期结售汇(扣除远期履约到期)顺差仅6亿美元,远期净结汇也仅为14.7亿美元。我国结售汇持续高额顺差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币继续贬值似乎顺理成章。但经过了短暂的5·1假期,市场风云突变,5月6日美元对人民币最低跌至6.2251,两个交易日之内累计最大跌幅达425个基点,又一次令众多等待高位结汇的出口企业措手不及。

 在我国经济增速仍在大国中居于前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大格局未变,人民币双向波动格局初成的大背景下,企业不宜过度高估人民币贬值潜力,应在客观评估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及时结汇或签署远期结汇合约以锁定目标收益。在具体操作上,可将全年预期外汇收入分为3-5份,分阶段签署远期结汇合约,以实现风险的分散。

 一旦签署远期结汇合约,只要执行价格高出企业管理层设定的收益底线,即使合约到期日即期汇率明显优于合约执行价格,管理层也不应令财务管理人员承担任何责任,以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在选择结汇时机上因患得患失而令企业运营承担长期风险。(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