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商品强在哪儿
□金旼旼

 □金旼旼

 

 最近,对日本商品的追捧引发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反思。先是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关于日本马桶圈的文章在各种平台疯传,随后是春节期间,四十余万中国客横扫日本商场,将往常的日本销售淡季生生做成了旺季。

 热闹之后,很多媒体都在追问:日本制造究竟比中国制造强在哪儿?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然是日本的两倍,中国制造的种种不自信的确令人反思。

 日本制造真的比中国制造强吗?目前舆论似乎走向两个极端,一些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譬如有媒体就指出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圈其实是中国制造。但正如iPhone手机也是中国制造一样,这显然不能作为中国制造不比日本制造差的例证。而另一些人则过于盲目地相信日本的一切都比中国强,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粗暴简单的判断显然不合适。今天中国制造的很多商品无论品质还是设计都已经堪比日本制造,即便是在日本占统治地位的电子产品领域。

 中国人稀罕日本商品,日本人事实上也离不开中国商品,201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3100亿美元,其中日本从中国进口2000亿美元。不过,这种互惠的双边贸易并非意味着均等。只要在东京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还是会得出一个直观的感受:日本的东西的确是好。

 正如最近热炒的这些商品:带音乐的坐便器让女性如厕不尴尬、负离子吹风机让头发不毛糙、陶瓷菜刀耐用、日本电饭煲做出来的饭好吃……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例子,就会发现,这并非是在感叹日本的商品制造工艺和科技含量有多高,而是在感叹这些商品有多么对消费者的胃口。

 换言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在制造工艺上的差距,而是生产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上的差距。日本人挑剔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能力极其庞大的中产阶级,催生了一个庞大又极其细分的商品市场。这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甚至令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笔者夫人在东京交流结束回美国时,带了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从眼药水到面膜到纸巾,整整装满了两个大箱子。

 对中国人来说,这种直观感受上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和1966年的日本相当。换句话说,在个人消费市场的发展上,日本差不多领先了中国半个世纪。由于近三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中等收入群体横空出世,这导致国内商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和爆炸式出现的消费需求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是中国人去日本旅游时感觉国内商品不如日本的好的根本原因。

 因此,为什么中国制造不如日本制造,答案不言自明,是因为中国的消费产业发展没有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中国的产业升级转型其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的商品制造思路转换,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才是中国当下所急需的。

 问题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应追问,为什么中国的消费产业发展会跟不上市场需求?按理说,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消费和市场的脱节或者错配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企业没有在消费者需求上投入更多精力?

 笔者以为,贪图“挣快钱”的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挣的都是政策和资源的快钱。比如人民币汇率在过去很多年里一直处于相对“低估”,因此企业拼命承接加工贸易;比如由于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因此企业可以轻易将资源价格的利差转换为利润;比如,过去很多年里劳动力成本很低,企业可以因此赚取更多利润;再比如,政府的很多产业扶持政策可以让企业换为利润……

 中国的企业主其实都明白,上述这些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因素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对很多企业来说,趁着政策和劳动力或资源成本改变之前,赶紧挣快钱成了合理选择。

 而如今,这一切都在改变,挣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无论是劳动力还是资源价格近些年都在快速上涨。企业很难继续通过粗放扩张的方式来赚取利润,因此深耕消费市场就成了唯一选择。这种改变首先从电子产品领域开始,无论是小米还是华为,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就是因为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其实,没有理由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感到担心,因为无与伦比的庞大市场需求一定会倒逼企业不断创新,中国人造出更适合国人的马桶圈、吹风机和电饭煲只是时间问题。但在实现这种产业升级转型前,首先应该逐步消除企业挣快钱文化产生的制度土壤,包括推进资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劳工权益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等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