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衍生品/对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1月0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债期货成交再次突破万手大关
□本报记者 张勤峰

 □本报记者 张勤峰

 

 4日,国债期、现市场交相辉映,做多热情持续发酵,国债期货成交价格一举改写上市以来新高,成交量重新突破一万手大关,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市场人士指出,在消息面相对平静背景下,做多行情如火如荼,反映出市场比较一致地看好债券后市。行情总体偏暖,且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将有助于国债期货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

 期债改写新高

 在近期消息面相对平淡的情况下,债券期、现市场不经意间走出一波快牛行情。4日,国债期货市场继续全线上涨,涨幅进一步扩大。

 昨日,TF1412合约平稳开盘后震荡走高,最高涨至96.386元,刷新了该合约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收盘报96.334元,上涨0.44%。TF1503、TF1506合约亦在盘中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收盘分别上涨0.44%、0.59%。

 从加权指数上看,昨日国债期货为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上涨,近三个交易日累计上涨0.6%;无论是盘中高位还是收盘价位,昨日国债期货都改写了去年9月上市以来的历史纪录。

 期债市场做多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券市场高热不退的买盘热情。4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涨势不减,开盘后收益率便出现一波下探,随后国开行招标的五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全线低于市场预期,进一步助涨乐观情绪,全天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明显。据中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4日银行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约6bp,5到7年期品种下行2-7bp。国债期货可交割券中,代偿期接近7年的140024尾盘成交在3.61%,下行6bp;140013尾盘成交在3.57%,下行9bp左右。

 近段时间,消息面相对平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毫无新意,资金利率总体稳定,债市原本处于前期上涨后的震荡休整期。1日披露的10月制造业PMI低于预期,给经济短期企稳的希望浇了一盆冷水,债券市场做多情绪由此被再度点燃。但有些出乎市场意料的是,由单单一项PMI数据引发的这波行情竟会如此猛烈。有债券市场人士认为,PMI数据仅仅是导火索,行情以超预期的形式演绎,反映出市场存在着比较一致的投资逻辑,即经济增长疲软、货币政策宽松依旧,债券牛市行情未完。据悉,PMI数据披露后,市场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增强,降息传闻此起彼伏,对行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交量不断提升

 与期价持续上涨一道引人关注的是,近期国债期货市场交投日趋活跃,成交量不断提升,已重新接近上市伊始的水平。

 数据显示,4日国债期货三合约累计成交10417手,时隔13个月后重上一万手关口;在此之前,国债期货市场日成交量只在去年9月份的四个交易日达到过1万手以上的水平。

 市场人士指出,国债期货成交量逐渐放大,部分得益于今年偏暖的市场形势,尤其是7月份过后,债券呈现出逐级上扬的单边行情,赚钱效应突出,吸引了大量增量资金进入,交易量自然水涨船高。从数据上看,7月份国债期货日成交大致维持在1000-2500手的水平,此后每一波上涨期间,成交量都会明显增长,10月份以来日成交已增至4000-7000手,最近两个交易日更是增长显著。

 该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国债期货交投趋于活跃,市场流动性逐步改善,是国债市场稳步向好发展的标志,与投资者群体不断丰富、交易制度持续完善也是分不开的。近期,中金所已放宽国债期货最低保证金要求,对于活跃市场交易势必将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主力合约悄然更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期TF1412合约表现不俗,成交量持续放大,但新增交易量的主要贡献点来源于TF1503合约。

 据统计,4日TF1412合约成交5006手,较前一日增加811手;TF1503合约全天则成交5236手,较前一日大幅增加2269手,增幅远高于前者,并且日成交量首次超过了TF1412合约。不仅如此,TF1503合约已提前在持仓量上实现了对TF1412合约的赶超。数据显示,4日TF1412合约持仓续减845手至6212手,TF1503则增加2138手至8410手。至此,TF1503合约已基本取代TF1412合约,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新的主力合约。

 从进度上看,此次移仓换月比市场预期的要早。有国债期货研究员认为,这或许反映出市场看好中长期债券行情,已提前进行明年上半年行情的布局。一位银行债券交易员亦表示,近期债券利率下行过快,短期行情空间可能已经有限,但明年初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放松预期更浓,博弈的机会或许更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