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衍生品/对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资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融资热情印证强势格局
张怡

 □本报记者 张怡

 

 10月8日是国庆长假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当日沪深两市同时上演“新高秀”和“开门红”,这迅速激发了市场交投热情。这种乐观态势在两融市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日融资净买入额创下181.94亿元的历史新高,促使国庆长假前融资的流失得到迅速弥补,融资融券余额重拾升势达到6299.82亿元,对A股市场的助力作用日益增强。当日,医药生物、计算机和非银金融等行业融资布局额度居前。考虑到此前两融市场对市场的良好指示作用,当前融资客的蜂拥而入是短期市场强势格局的良好佐证。

 融资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10月8日是国庆长假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当日沪深两市同时上演“新高秀”和“开门红”,上行态势迅速激发了极大的市场热情。这一点从融资客的空前热情可见一斑:当日两融余额一改节前的连降态势,单日净买入额达到181.94亿元,再度创下历史新高,且遥遥领先于9月24日刚创下的前新高值127.95亿元。

 据Wind数据,10月8日融资融券余额达到6299.82亿元,较9月30日的6111.31亿元明显增长。这种态势主要得益于融资买入额的大幅反弹。10月8日的融资买入额高达622.4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此前三个交易日400多亿元的数值明显增长;而与此同时,8日的融资偿还额回落至440.50亿元,较节前500多亿元的水平明显回落。由此,融资净买入额创下了历史新高。

 实际上,国庆节长假之前,两融投资者多进行了偿还操作,中止了两融余额持续一个月之久的快速攀升态势。据Wind数据,9月30日,融资净买入额达到-120亿元,创出历史新低;9月29日,净买入额也低至-29.27亿元。不仅如此,融券也出现了下降。9月30日的融券余额为37.20亿元,较上个交易日下降了3.36亿元。

 标的个股的融资恢复是引发融资余额快速“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8日887只两融标的股共吸引了176.14亿元的净买入额。其中,浦发银行、中国平安、云南白药和中国软件成为吸引力最高的前四只个股,融资净买入额分别达到了2.49亿元、2.30亿元、1.83亿元和1.80亿元。

 这四只个股也代表了最受融资青睐的行业。据统计,8日净买入额居前的行业为医药生物、计算机、非银金融、机械设备和电子,数额分别达到了16.20亿元、15.47亿元、13.05亿元、12.73亿元和10.10亿元。此外,还有包括房地产、银行、化工、交运、军工等在内的12个板块的融资净买入额均超过了5亿元。相对而言,长假刚过使得休闲服务行业的融资最为冷清,仅获得342.28万元的净买入,是仅有的净买入额未过亿元的板块。

 融资回流支撑短期强势格局

 融资融券余额今年以来快速攀升,对行情的影响日益深重,是今年以来市场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也是市场行情的重要指示牌。此前这种融资热情的高涨一度让市场为其捏一把汗,但行情自7月以来的强势上攻使得市场不得不为融资客的远见卓识而赞叹。而今节后融资热情的空前高涨,或预示着短期强势格局仍有强支撑。

 回顾历史数据,自6月底以来,融资净买入额一改以往正负交替、裹足不前的纠结态势,步入持续正值且不断增长的上升通道。净买入额从十几亿元的水平攀升至几十亿元,随后在9月份终于突破百亿元的大关,而10月8日达到了181亿元的空前高位,距离200亿元一步之遥。由此,两融余额快速攀升,在终于突破4000亿元这一纠缠已久的整数大关之后,后续几乎毫无压力地快速突破了5000亿元和6000亿元大关,用时之短频创纪录。

 与此同时,市场行情的演绎远远超出了投资者的预期。自6月20日以来,沪综指从最低2010.53点开始不断上涨,10月9日触及了新高点2391.35点,涨幅近19%。

 由此可见,尽管10月份是诸多政策兑现的敏感期,市场波动料将加大,但投资者对短期行情暂时不必过于担心。分析人士指出,两融投资者是A股市场中最为敏感的群体,节后融资资金迅速回流显示出融资乐观情绪依然高涨。8日和9日两个交易日,指数连连上演新高秀,显示出上攻动力十足,尽管9日出现盘中跳水,但尾盘依然顽强收复失地,显示出主力资金通过盘中消化上方的压力,强势格局进一步凸显。不仅如此,市场在9日的成交额再度超过4000亿元,赚钱效应丰富、交投十分活跃,增量资金的介入使得市场短期机会依然丰富。这种高昂的做多热情将驱动股指节节走高,至少在沪港通和改革政策利好兑现之前,市场收益依然值得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