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期货·行业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9月2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核心竞争力

 有的期货研究所在消失,有的期货研究所却在扩张。以方正中期期货为例,合并重组后,公司的期货研究所包括北京、长沙两地30多人,北京方面包括实习生在内就有20多人。

 “以前我们是平稳工作,不出大的问题就行。现在压力特别大,方正金融下面的所有的子单元都来找我们,找我们要研究策略,要保值方案。所以我们要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优势团队的作用,要树立研发品牌。”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对记者说。

 除了股东要求以外,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是期货研究所不得不转型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期货新品种密集上市,产业链相关品种日益完善,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手续费以及无风险利率的不断下降,依赖于传统经纪业务创收的模式越来越艰难,行业内正面临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的双重变化,特别是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推出后,对研究所策略设计、产品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交易品种逐步增多、市场影响因素日趋复杂、客户的水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研发团队,既是期货公司维护客户职责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又是公司实力的体现和实施开发客户职能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说是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华联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杨彬认为,随着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CTA、期货投资基金等期货高端业务的承接人员也绝大部分会来自期货公司的研发部门。

 陈里同时表示,鉴于研发是核心竞争力已经深入各家公司的经营理念,研究中心在公司往往处于智囊团的地位,尤其是在创新业务方面更是起到主力军的作用。无论是品种研究、理论探索、市场培训、还是人才储备等,研究中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期货研究员工资待遇长期处于金融行业的低端水平,一方面招纳不到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伴随着期货公司对结构性产品设计人才、机构服务人才、CTA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大,“招不进、留不住、养不起”的问题愈发突出。如何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如何更好地体现自身的市场价值,成为各大期货研究所不得不面临的共同问题。

 “有的公司将投资咨询、金融工程、产业研究另设一级部门,从事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工作。研究成果通常作为一种增值服务的手段,并没有单独收费,实际上也很难收费。”马春阳告诉记者,随着量化投资、程序化交易的兴起,以投顾形式参与客户资产管理的模式倒是可以收到一些费用,比如提高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取一定的顾问费,或者收益分成,但未形成一种主流的、独立的盈利模式。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曾提出,未来期货研究所有三种发展方向,一是和传统业务相结合,利用研究员的专业优势,研究员和业务人员合作开发机构客户。二是研究所与产品相结合,着力于资产管理业务;三是研究所与场外衍生品相结合,尤其是期权产品上市后,将对期货公司开发场外业务带来巨大便利。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上升,从买方研究主动转向卖方研究不失为一种出路。据悉,当初券商研究所之所以转向做卖方研究,就是看中其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市场需求,而这也能使研究所摆脱在公司内部纯成本部门的角色。

 不过,马春阳认为,券商研究部门开展卖方业务,分析师只是扮演一个写报告和路演的角色,具体的业务开发、沟通事务由机构销售团队承担,研究部门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并不直接服务于公司营业部及其他业务部门。现阶段期货公司营业部、业务部门很难有实力去养投顾团队,中间出现断层,再加上作为期货买方的机构投资者规模有限,尚未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因此,由基金公司派点的券商卖方研究模式很难在期货公司推广。

 “在新的市场格局下,仅仅靠缩减成本无疑是不可持续的。”马春阳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很大,期货公司在应对新的格局应该把握几个方向:一是把资产管理业务做大做强,依赖于资产管理业务的经纪业务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二是紧抓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灵活运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三是跳出期货领域,借交叉持牌,或者同一集团下的多个法人牌照,通过开展期货、证券、基金多种业务、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