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信用债风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违约容忍度上升

 当前之所以很难对类似风险事件的影响做出准确判断,原因就在于刚性兑付预期的存在,使得债务实质违约与企业出现偿付困难之间仍有距离,且其中因素仅依靠对发行主体的信用分析很难判断。

 例如,之前的海龙短融,在债券到期前半年左右,通过公开信息已经可以判断出企业基本丧失偿付能力,发行人最后破产重整,也证实了很多机构的判断,但该期短融仍如期获得兑付。去年以来,中小企业集合类债券领域已陆续爆出数起发行人未能按时偿付的事件,但在担保人代偿的支持下都一一化解。在非债券领域如信托方面,今年1月底发生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由于募集规模高,相关机构分歧大,一度被视为最后可能“打破刚性兑付第一单”,但最终还是因第三方出面兜底过关。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无担保的华通路桥短融出现偿付困难后,市场关注点迅速从最初的企业财务状况转向其可能得到的外部支持。有债券市场人士指出,考虑到监管层“不出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求和相关利益方博弈的复杂性,彻底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监管层对系统性风险仍然较为谨慎,但近年来对于个券违约的容忍度在提高。除了相关部门在不同场合对于打破刚性兑付的表态之外,明显的证据还在于:2013年以来,公募债券负面评级行为发生频率前所未有地提高;相关部门尝试推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超日债打破公募债零违约的神话;交易所债券不断加大杠杆交易和投资准入的限制,去年以来已数次收紧质押规则,并在今年进一步出台对高危债券“戴帽”、“限购”等措施。

 一位券商研究员表示,今年交易所市场相继出台收紧措施蕴含深意。据介绍,由于银行间市场禁入,交易所债市是目前个人投资者进入场内市场的唯一通道,而散户风险识别能力相对不及机构投资者,违约导致个人投资者遭受损失也会引发较大的负面社会效应。限制不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进入风险较高的债券市场有利于推进打破刚性兑付的进程。未来散户参与程度降低导致债券违约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下降,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和实际风险都可能提升。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主要的市场参与机构,都比较认同打破刚性兑付对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上述研究员表示,打破刚性兑付体系,完善相关违约和风险防范制度,对于中国信用债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在由真正的违约风险推动的透明定价中,与风险一起到来的将是更大的机会。在信用债的日趋分化中,简单粗放的高票息高收益策略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市场对于择时和择券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具有更强的信用分析能力和稳定资金实力的投资者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超额收益。

 光大证券认为,华通路桥短融如果出现本金违约的话则可能强化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债券市场长期信用建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