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热点/前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憧憬发酵中 成长股迎来春天
□银河证券策略研究团队

 □银河证券策略研究团队

 

 春节后,A股所面临的经济与政策预期不断被修正,特别是在2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和新国五条细则发布之后,预期进一步悲观化,甚至影响了改革憧憬的中长期预期,一度产生了“滞胀论”和“复苏落空论”。在经济复苏力度偏弱、流动性相对平稳的环境中,改革憧憬遭遇质疑无疑会令短期市场失去大涨的基础。不过,我们认为,改革憧憬所带来的第一波行情主要是估值的重估,目前第一个阶段已经接近完成,接下来要开始的是第二个阶段,则需等待盈利增长的复苏。

 短期通胀或不足虑

 “滞胀论”的导火索是2月超预期的CPI数据,3.2%的通胀数据让悲观论者看到了经济复苏的阻力:物价将掣肘经济政策,让微弱的复苏势头夭折。仔细分析2月的CPI细项,我们不难发现,在春节因素的推动下,作为CPI篮子里权重最高的食品项涨幅最为明显,这是2月份CPI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当然,即便考虑到春节因素,目前的CPI仍然较高。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CPI持续下行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当前只是CPI企稳的开始。CPI从2011年7月6.5%的最高点开始回落,至2012年10月份1.7%的低点,历时16个月的回落期后,目前已暂现企稳的基础,但CPI远还未进入危险期。当前,影响CPI权重较大的猪肉价格,正面临很强的向下压力。3月13日,国家发改委官方对持续下跌的猪价发出蓝色预警信号,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猪肉价格将明显带动CPI的下降。由此可见,即便CPI走入上行通道,也不会在上半年形成明显的压力,滞胀担忧或大可不必。

 地产调控不足以扼杀投资

 诚然,房地产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房价预期向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就必然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进而影响到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实施更加庞大的规划,从而影响了较远期的投资预期。

 然而,在地产之外,高铁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实施新一轮规划建设的关键动力。高铁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地理格局,我们预期在高铁周边100公里范围内,辐射的人口将超过93%。这意味着中国高铁城市将迎来最后一轮发展竞赛,如果高铁线上的城市不能在未来5年率先发展,则成为高铁线上的重镇,进而将历史性地错过高铁时代。

 尽管房地产调控压力不断加码,但我们看到了高铁沿线城市正在围绕高铁站规划面向高铁时代的综合功能区,高铁站附近的房价呈现出逆势上涨的局面,高铁城市的商务效率也正逐步被社会所认同。以高铁为纽带的新一轮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竞赛将支撑起未来3-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憧憬继续发酵

 不可否认的是,改革憧憬是去年12月份以来行情启动的关键,也是市场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寄托所在。这一改革憧憬早期来自于对高层表态的朦胧认识,强化于政治局对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和反腐的坚决态度。

 从新一届政府集体的表态来看,改革憧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将给改革憧憬切实的行动预期。对于A股市场来说,改革憧憬的大气候未变:“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

 经济转型将带来成长股的春天

 我们认为,改革憧憬带来的第一波行情主要是估值重估,当前,第一个阶段可能已经接近完成,接下来要开始的是第二个阶段,则需等待盈利增长的复苏。

 然而,从年初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盈利即将开始上行,经济复苏的强弱还要等待3月份以后的经济数据来加以判断。在复苏难以证实的同时,有关滞胀和复苏夭折的担忧又无法证伪。中长期来看,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信心磨灭之后,股市已经处于历史性低位,新一届政府的政治周期让人们更加相信改革憧憬,进而对市场构成正面提振。

 从市场风格来看,周期股首当其冲必须要重点考虑,一旦经济复苏出现增强的苗头,相信届时周期股还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因而目前对周期股的关注不能放松。成长股估值往往较高,带有穿越周期的期许,但创新的质疑一直困扰着其高估值。消费类的主要特征是稳定,特别是基础消费领域,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政策性主题,然而类似此前白酒的结构性风险也难以避免。概念股与经济周期、业绩预期和估值情况的关联性不强,主要看催化剂,预期在新一届政府履新初期将有较多的政策性概念机会,但仍需从成长的角度来解读。

 在估值修复的第一轮行情之后,更应该在休整中布局成长。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弱复苏的阶段,宏观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情绪有所趋淡,周期股暂难全面高涨。相对而言,成长股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较低,更能发挥出自身的个性;而且成长股受益于经济转型的预期,特别是在一些有明确政策和经济活动支撑的领域,政策效应与远期成长共振,在弱复苏仍未转强之际,成长股将是攻守兼备的最佳选择。因此,成长股在宏观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余热仍在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会好于周期股。

 从风格转换的角度来看,成长股也经历了近两年的持续弱势,在经济转型和改革憧憬的大背景下,成长股有望在风格轮换中重获青睐。当下在市场正值休整之际,可侧重配置成长股,兼顾大众消费,密切跟踪周期的动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