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躲过违约第一关
超日债警报尚未解除
□本报记者 王辉

 □本报记者 王辉

 

 备受关注的超日债首次付息上周末终于有了最终答案,3月1日晚ST超日发布11超日债2013年第一次付息公告,称公司将委托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进行即将于3月7日迎来的首次债券付息。而值得注意的是,1日上午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青海国投)在中国货币网上公告称不支持子公司木里煤业接盘ST超日,公司首次尝试重组以失败告终。分析人士表示,尽管超日债首次付息难关得以顺利度过,但公司及债券的前景依旧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抄底”超日债依然面临极大的流动性和长期违约风险。

 利空利好相继来袭

 被债券持有人与股票投资者寄予厚望的青海木里煤业入股ST超日的事宜,3月1日被证实已基本已经“搁浅”。木里煤业母公司青海国投当日在银行间市场公告表示,根据对超日太阳的初步调研,基于风险控制的原因,木里煤业关于受让超日太阳大股东股份意向,青海国投不予支持,并请木里煤业做好后续相关工作。这意味着,ST超日的首次“国有化”尝试基本已宣告失败。

 正当市场预期3月7日公司债券首次付息可能“生变”之际,ST超日1日晚在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委托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在3月7日(本周四)进行首次债券付息,公司会将本期债券本次利息足额划付至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指定的银行账户。对于超日债的持有人而言,一天之内可谓悲喜交加。

 对于上周末发生在超日债之上的最新进展,分析人士表示,相关情况仍然都在市场预期之中。一方面此前市场就对ST超日仓促寻找到的重组方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超日债首次利息如期兑付也在各方预期之中。在1月23日召开的11超日债2013年第一次债券持有人会议上,公司董事长倪开禄已经承诺将如期兑付首期利息,公司高管也证实将提前以自有资金充分备付。即便公司“国有化”计划落空,相关利息兑付也应该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有机构交易员指出,倘若超日债连首次付息都保证不了,那么超日债暂停上市乃至公司进入破产清算或将难以避免。

 市场反应谨慎

 在ST超日公告首次利息将如期兑付之后,本周一超日债在二级市场上出现了高开低走的典型“利好兑现走势”。周一11超日债大幅高开4.32%,开盘净价报80.01元,随即逐波回落。至收盘时,11超日债报76.64元,较上周五跌0.06元或0.08%。而在正股表现方面ST超日则出现跌停,当日大跌5.09%。

 对于周一超日债的市场表现,上海一券商交易员表示,虽然周一A股的暴跌对超日债交投带来一定的拖累,但债券高开低走的表现符合预期。该交易员指出,在超日债整体债务重组解决方案依然不明朗的背景下,市场仍然倾向于谨慎,“相对于以往福禧短融等存在重大违约风险的债券而言,目前超日债的价格已经算得上强势了”。

 按照11超日债为8.98%的票面利率计算,每张面值为100元的超日债本次派发利息为89.80元。以3月4日76.64元的收盘价,在3月7日首期利息兑付后,超日债除息后价格为67.66元,较面值折价32.34%。而即便如此之高的折价率,相较于一只公司基本面严重恶化、兑付风险未来仍会长期持续的信用债而言,依然难以称得上“便宜”。上述交易员表示,相关情况仍旧迷雾重重,目前“抄底”超日债可能仍然为时尚早。

 违约警报仍未解除

 尽管ST超日公布了利息兑付公告,但市场仍普遍认为,超日债后续违约警报依然没有解除。此间一些机构指出,未来超日债在流动性及还本付息两方面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长城证券指出,目前公司逾期贷款超5亿元,盈利和偿债能力无任何好转。根据有关规定,若因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则自2012年度报告披露之日起,11超日债将被再次实施停牌,并且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后15个交易日内作出是否暂停债券上市的决定。考虑到超日此前发布的业绩快报称,公司全年净亏损13.69亿元,超日债的流动性将仅局限于2月1日复牌至4月18日年报披露之间的这两个多月。除此之外,便只能等待超日债的回售到期或者最终到期还本。考虑到超日债的回售日期在2014年3月,如果届时的信用债市场已经出现过一次违约案例,那么市场对于超日债的违约预期、公司会否“硬扛”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因此,从确定性考虑,11超日债的减持时间窗口有限,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

 而此间有观察人士指出,倘若超日债最终出现违约,对于信用债市场整体的健康发展反而具有积极意义。该观察人士认为,能够允许债券市场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并建立恰当的制度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是一个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自身也应遵循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一直以来政府兜底、无违约风险的所谓“共识”显然违背金融市场规律,允许部分信用债发生违约、暴露风险,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兑付危机,显然有利于信用债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