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5版:基金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金“多空”之战
李良

 ■ 水煮基金

 □本报记者 李良

 

 作为首只明确将“做空”列入基金策略中的公募基金,中欧沪深300指数多空分级基金的申报获证监会受理,激发了市场对公募基金未来放大“做空”力量的无限想象。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印象永远是强硬的“多头”。无论是大牛市,抑或是大熊市,虽然表达的方式和措辞可能有所不同,但公募基金经理所述的核心观点却只有一个:即看多A股的中长期走势。外人无从知道,众多公募基金经理们心中的“中长期”究竟代表何种含义,但仅从近年来公募基金的操作来看,长期保持相对较高的仓位以及频频变幻持股风格,却将他们一贯的“多头”思维和面对熊市的惶恐无奈表露无遗。

 公募基金经理长期展露的强硬“多头”态度,与现行基金的投资体制有关。在未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之前,A股市场处于仅能单边做多状态,基金作为A股市场的最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要想获得正收益,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持续做多,加之股票型基金通常都有60%的仓位下限,因此,即便意识到市场处在牛熊的拐点,基金经理也无法有效利用仓位来抵御市场系统性风险。长此以往,基金经理们便形成了偏爱“多头”的惯性,习惯于无论牛熊均保持相对较高的仓位,不注重绝对收益却狂热追逐相对排名。

 值得一提的是,强硬“多头”的惯性致使在投资理念的塑造中,基金经理们几乎整齐划一地投向了“长期持股”的价值投资方式,意图通过个股来彰显自己的专业投资能力。许多基金经理都曾向记者抱怨,国内公募基金经理身兼“选时”和“选股”双重职责,相较于国外公募基金只集中精力于“选股”,压力过大,导致这个行业长期处于恶性竞争之中。他们指出,在国外,公募基金长期都保持在90%以上的仓位,毋须考虑身处牛市抑或是熊市,而投资者则通过自己对市场形势的判断选择买入或赎回基金,实现“选时”。在许多基金经理们眼里,他们专业能力并不应该体现在对大势的追逐上,而应通过挖掘出可供多年长期持有的高成长价值个股,令自己大放异彩。

 但伴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出现,以及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不断拓宽,公募基金的强硬“多头”态度受到严峻挑战,“做空”策略将无可避免地侵入他们的思维。这一点,在当前基金经理们普遍注重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策略时,将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在个股层面,当出现明显负面新闻抑或是基本面拐点时,市场短期爆发的融券做空力量将会导致股价出现过度下跌,如果依旧秉承简单的“多头”思维,重仓持股的公募基金无疑将遭致重大损失,但如果基金经理愿意及时采用“做空”策略进行风险对冲,则会有效地控制住基金资产净值下跌的风险——此时,“做空”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而在大势选择上,当市场爆发系统性风险时,股票型基金由于最低仓位所限,无法完全规避这种风险,以往,“多头”思维将令基金经理选择硬扛系统性风险的损失,但在股指期货出现之后,基金经理完全可以选择卖出股指期货实现风险对冲,从而大幅度降低投资者的损失。

 不过,尽管添加“做空”策略有助于公募基金控制风险,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却鲜有公募基金经理愿意采用“做空”策略。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基金契约没有明确有关,在中欧沪深300指数多空分级基金申报之前,尚无基金在契约中明确采用“做空”策略,这制约了基金经理们主动“做空”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A股市场“闻空色变”的习惯,使得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众多投资者还不习惯于采用“做空”策略来获取收益,尤其是抱着“长期持有价值股”思维的基金经理,并不愿意将自己陷入“选时”的痛苦之中,对于主动“做空”控制风险并无积极性。除此以外,融资融券的成本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基金“做空”策略的落实。

 需要指出的是,从中欧沪深300指数多空分级基金出炉可见,虽然“做空”思维并未为基金业普遍接受,但探索的步伐却并没有停止。在A股市场低迷数年之后,投资者对于绝对收益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股基业绩相对排名的热度大幅降温,这将迫使基金经理们未来更注重绝对回报,对于股基基金经理来说,这也就意味着不得不重视“做空”对冲风险的作用。事实上,在这一点,基金专户领域早已远远走在公募业务的前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公募基金中,“做空”与“做多”并存已是常事。

 漫画/万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