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5版:基金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基金经理“萌动”
□本报记者 李良

 □本报记者 李良

 

 老一辈基金经理们的纷纷离去,为曾经青涩的年轻一代提供了驰骋沙场的新舞台,而其中,尚属于基金经理中“小众”群体的80后基金经理,正成为大众眼中的焦点所在——伴随着基金产品数量的不断激增,基金业对基金经理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占主体地位的70后基金经理流失现象也日益严重,80后基金经理接过行业旗手、承载基金业未来投资研究的重担已是指日可待。

 让80后基金经理有望迅速上位的根本因素,在于新基金发行审核制度不断放宽导致的基金产品发行“大跃进”。WIND数据显示,自2009年新基金年度发行数量突破100只以来,尽管市场低迷对基金销售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但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热情却不断升温,并在2012年达到年度发行256只新基金的巅峰,这导致至2012年底,中国基金产品的总数量突破千只大关,达到1174只之多。但基金产品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匹配足够的基金经理人才储备,导致基金业“一拖多”的现象十分严重,从而给众多投资经验尚浅的80后基金经理以崭露头角的机会。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基金审核“通道制”取消后,基金行业的产品发售热潮会进一步升温,这将进一步导致基金经理需求的增加,而80后基金经理的阵容有望借此进一步壮大。

 对于80后基金经理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反应褒贬不一。持赞成态度者认为,经历过近年来的大扩容后,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与早期市场已有较大变化,相应的基金业投资风格也出现明显的波动,依据早期市场爆炒为主获得的投资经验未必适应未来资本市场的运作,因此,80后基金经理在投资能力上未必输于老一辈的基金经理。而实践也证明,许多80后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表现也非常突出,证明了他们不逊于老基金经理的能力。

 而持反对态度者则表示,从国外经验上来看,基金行业属于“银发行业”,管理年限为5-10年是可接受的,10年以上才是优秀的,换而言之,基金行业最重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经验,而80后基金经理显然不具备这一点。在他们眼里,尽管从短期来看许多80后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并不差,但其可持续性难以预期。如果将基金行业最重要的投资研究重担交给他们,则会给基金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这显然不利于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褒贬不一的市场态度,令投资者在面对80后基金经理的抉择时多了几分艰难。不过,如果跳出对80后基金经理的争辩,将目光移至对整个基金经理群体的从业年限来看,投资者或能获得启发:一份来自券商的数据显示,目前担纲基金经理群体主流的是70后,在公布年龄并纳入统计的222位基金经理中,60后占比为14.4%,70后基金经理占比则高达77.03%,平均年龄达到38.2岁。但是以70后为主体的基金经理群体,却并未取得“银发行业”所拥有的经验,统计数据显示,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累积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仅为2.74年,具体看来,从业不满一年的人数为191人,占比高达26.27%;一年以上三年以内的为149人,占比为20.50%;三年以上五年以内的为261人,占比为35.90%;从业五年以上的有126人,占比为17.33%。很显然,与许多人眼中“稚嫩”的80后基金经理相比,70后基金经理也并未显得“成熟”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对中国基金业来说,80后基金经理的扩容甚至逐步接过行业旗手的角色,也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中国基金业目前本就是一个“稚嫩”的行业,并不能与国外历经多年发展的成熟基金业相提并论。因此,投资者也毋须过度纠缠于基金经理究竟属于70后还是属于80后,它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是投资的最关键因素,排在它前面的还有教育背景、投资理念等更多重要指标。事实上,从方向来看,随着时间推移,80后基金经理扛起基金业投研大旗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在80后基金经理或终将涌现出不少诸如“王亚伟”等风云一时的人物,如何挖掘出最具潜力的80后基金经理,显然远比褒贬80后基金经理扩容更为重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